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又深刻,需要全方位的社会合力支撑,而健康的群众文化也因其参与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所以在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控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都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各式各样的复杂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矛盾,积极地创造有利于人民的文化生活。因而文化就成为了社会化解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 群众是群众文化的载体,广泛的群众参与是群众文化有效发挥其和谐作用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所蕴含的和谐意义主要的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为文化于人的教化、熏陶和激励作用。二为文化于社会的整改、凝聚和社会矛盾的润滑作用。总之,健康的群众文化一定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类型,也一定时刻将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移植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以广大人民群众所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来凸显其对于社会建设中的和谐意蕴。
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正是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即丰盈的物质生活是否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足够健康的文化氛围?尽管我们对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不可置否,但是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之下,更像是缺乏了与其相伴的一种和谐的精神文化。因而发挥强大的群众文化力量,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作为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而所谓的“和谐社会”也强调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处于的一种相互协调状态。这样看来,我国自古以来所奉行的治世理念正与我们当前的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相同的意蕴。总之,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的群众文化,是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调节社会利益失均的调节器。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强大的支撑。因而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由此可见,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群众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树立全社会人民的共同理想,首先就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积极整改和引导作用。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所存在的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它不仅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还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和整合效能。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精神,才能让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张深入人心,并且在获得全社会的文化支持立场下,将共同的社会理想内化为全民族的自觉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内部逐渐地形成一种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社会共同理念。在我国传统的群众文化中,“文以载道”、“寓德于乐”等是群众文化丰富的道德精髓,群众文化中广泛的娱乐性、教育性又是其有效的文化载体。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又具有着陶冶性情、宣传教化的积极能效。因而在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发挥群众文化的积极效能,大力地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法治”以及“公平正义”,在群众参与者的潜移默化过程中,自觉地完成文化对于人民的积极导向作用,从而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基强大的文化基础。
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三农”问题、失业、就业等分配不公而引起的人民利益问题都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和谐因素。而除了对于这些社会矛盾付诸于法律、经济手段之外,群众文化也可以成为化解矛盾,调控群众意识、思维活动的效能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帮助群众参与者们真实地参与社会活动,还可以为社会情绪的调控建立一个有效的宣泄渠道,在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与冲突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里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亲和力,它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有效渠道,因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开展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可以使得群众文化的和谐意义不可估量。
总之,积极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发扬群众文化的强大力量,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个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持久、复杂的工程,走群众文化为基础的道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有效地开展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必然会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必然会对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