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在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家庭教育实践,从正确认识幼儿创造力、营造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做"创造型"家长五个方面论述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际观察表明,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创造性广泛地表现在其几乎所有的活动之中。在这一时期,如果能给予幼儿适宜的教育,则会为其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探讨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普遍性
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每个幼儿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力,并且这种创造性广泛地表现于他们几乎所有的活动之中。对家长来说,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不管他现实的发展水平如何,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其创造性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幼儿创造力的特点
儿童的创造性是建立在相应的智力、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它不能脱离儿童特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而单独地存在。所以,相对于成人的创造活动而言,幼儿的创造性具有自己的特点。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幼儿的创造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表现为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是所有幼儿的普遍心理特点,也是其心理发展包括创造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因为如此,幼儿的创造是一种原发性的创造,它是"以个性的自发性、冲动性、敏感性为基础的,而不是系统思维的结果"。
(2)正因为如此,幼儿的创造性广泛地表现在其生活的所有领域和过程之中。在这一点上,幼儿的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获取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都比较少。这种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直观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它们大多脱离社会现实、具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也不具有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对幼儿本身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
(3)幼儿正是借助想象,通过音乐、绘画、游戏、操作等活动,使其心理行为和创造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无视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在成人看来,幼儿某些莫名其妙、异想天开甚至是不可理喻的想法和行为,往往正是其创造力表现的一种方式。幼儿的创造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想象活动中不断地孕育发展着。
二、营造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模式去塑造孩子,总是按照成人的定势和规则去要求幼儿的行为。这种过多的限制极大地束缚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幼儿的一些创造性活动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简单的、破坏性的、无聊的或是不可思议的。这时,家长要么不加注意,漠视其创造力的表现和存在,要么采取某种措施进行干预,如制止或批评。也许,在他们看来,教育本该如此,但过多的、不恰当的干预和限制,扼杀了儿童创造和探索的欲望,限制了其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尊重儿童的天性
儿童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
(1)创造力是儿童普遍具有的一种潜能,有着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命个体的发育自有其智慧,我们应当敬畏和珍视这种智慧。
(2)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块论认为,婴儿所具有的许多认知能力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是从后天经验中习得的,其中许多早期能力似乎是具有领域特殊性的,并且以一种遵循生物规则的、由进化准备好的方式发展起来。
四、感悟童心,做"创造型"家长。
我们无法要求家长是教育家和科学家,但作为家长应具备基本的教育观念和创造意识,做"创造型"家长,要学会欣赏、鼓励和引导幼儿。没有创造意识的家长不可能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案例一〕有一次,爸爸问儿子:"孩子,嘴巴能够干什么呀?"儿子答道:"能吃饭。""对!还能干什么呀?""能说话。""很好!那小嘴巴还能干什么呀?"孩子认真地想了想说:"还能不说话。"
面对这样的情景,家长应如何做呢?在第一个例子里,也许很多人认为孩子说得不对,因为孩子的回答太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但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嘴巴的确能不说话。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在自由驰骋,他们的创造力也在逐渐地孕育和发展着。所以,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做"创造型"家长,为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其创造力更好地发展。
注释:
(1)侯志瑾.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2)洪英惠.对幼儿创造教育的一些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1(1)。
(3)童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