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家庭的和谐,物质或者金钱只是一种手段或条件,而不是目的。因此,金钱投入也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比起物质投资,家庭教育情感投资的价值更大,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是不同的,对孩子感情投资的重点领域也应有所不同。金钱、时间、情绪、智慧等都可以成为情感投资的方式。情感投资回报更多的是非物质形式的,而且是潜在的、长期的。理性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势必要求我们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投资,它是家庭教育投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家庭教育 情感投资
家庭情感投资是指家长利用一定的精神或物质手段,通过引起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情感反映来改变或调整孩子的相关行为,以达到自己特定目的的活动。直接目的是为了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绪反映(如快乐、高兴、满意等),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心理发生改变而影响相关的行为,以达到家长特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经济上的,但主要是精神文化上的(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等)。
一、情感投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需求迅速增加,家庭教育投资持续升温。但现实中,很多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投资观念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子女的发展而进行及时的更新,致使在进行子女教育投资时进入许多误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重自身意愿轻子女需要。
一位母亲去同事家串门, 发现同事的女儿在学钢琴。同事在聊天中讲了学钢琴的许多好处, 使这位母亲心里酸酸的, 她回到家就和丈夫商量要让自己的女儿也学钢琴。女儿出于好奇心, 也没有反对。于是买回钢琴, 请来教师。但学习不到两个月, 女儿便心生烦躁, 不愿再学。父母百般劝说, 软硬兼施, 都没有效果, 只好放弃。这种投资行为的从众性和盲目攀比性, 收获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失败感。
1.2重学业投资轻品德投资。
一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 一切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 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选择时, 也以此为原则进行取舍。周末和节假日上 “英语班”、“作文班”, 晚上请个家庭教师给孩子补课, 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辅导费用每年一万五; 择校费用, 三万至十万不等; 上个好的初中, 三年得花七八万;上高中加上择校费三年十五万 ”父母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却较少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3重金钱投资轻其他形式的投资。
面对教育支出比重的增加, 许多家长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 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心甘”,“只要是学习用的, 孩子花多少钱都行”,“不管花多少钱, 一定让孩子上大学”。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爸爸是个大忙人。他每天都早出晚归,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有一天晚上, 我对爸爸说明天要开家长会, 爸爸说没有时间, 我死死地缠着他, 他才说一句‘看看吧’。到了开家长会的时间, 爸爸还没有回家,我连忙给他打电话, 他说‘今天晚上加班, 让奶奶去’。说着就把电话挂了。12 点时爸爸终于回来了, 只见他无精打采地走进书房又工作起来。爸爸真是太辛苦了! ”家庭教育的投资是多种形式的, 既需要金钱的投入, 更需要时间、精力、情感和智慧的投入。
1.4在对象上, 重子女投资轻自身教育投资。
在很多家庭, 教育投资的重点几乎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 许多家长不愿意参与社区学校或家长学校组织的家长教育活动( 除非这些活动与孩子学习有直接关系) , 即使这些教育活动是免费的。从家庭系统理论看, 家庭是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心理空间的个体所组成的具有独特性质(情感、忠诚、持久关系)的自然社会系统, 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往往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 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家庭结构, 可以改变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因此, 不注重自身的教育投资, 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效益会大打折扣。
二、如何进行家庭情感投资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 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 需要的满足会引起肯定的情感, 需要的不满足则会产生否定的情感。因此,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是情感投资的基本方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43 年提出了 “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 按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孩子任何一种需要都可能得到孩子不同形式的回报。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 也应以此为基础。
通过为后代提供吃穿来影响亲子感情, 不能通过消极限制的方法, 而是要让孩子体验和理解父母所付出的辛劳。孩子对父母付出的理解程度与情感的强度是成正比的。“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不论父母有多少钱财, 都要让孩子了解这些钱财来之不易。当孩子埋怨饭菜不好吃时,经常让孩子观察体验一下做饭的滋味, 也会增进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此外, 休息也是一种生理需要, 是父母可以进行情感投资的领域。学习既是一种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也有其生理基础) , 也是一种体力活动。如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普遍现象, 眼睛近视、脊柱变形、体质下降等问题突出。当孩子学习时间较长时, 家长提醒孩子揉揉眼睛, 起来活动一会儿, 或陪孩子出去走走,一起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等, 都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 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一个人寻求自己的生命、财产等免于威胁、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就是安全的需要。对目前中小学生而言, 安全威胁的家庭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滥用体罚, 二是父母离异。尽管对体罚问题存在争议, 但从情感角度看, 显然不能以体罚作为亲子感情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说, 从满足孩子安全需要的角度进行情感投资, 体罚走在相反的方向上。一般而言, 体罚者试图以强制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认识, 它不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如果孩子没有认识到自己为什么错了, 体罚也不能使他认识到; 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体罚更没有必要。对于体罚的后果,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精彩的论述:“鞭挞绳缚, 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 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家长对孩子体罚的后果也往往类似。父母离异无论从其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 都使孩子的安全感降低, 对孩子心理和个性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专家们研究发现, 离异家庭儿童容易有心理压抑和行动退缩等严重表现, 这些表现与完整家庭子女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 缺损型家庭的男孩攻击性较强, 女孩则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苦恼。离婚家庭子女的另一特点是与异性交往比同龄人早熟。还有研究发现,父母离婚比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 对子女的伤害更严重, 这些孩子变得更压抑, 攻击性强, 常会自责, 对学习、社交逐渐失去兴趣。严重的, 有些孩子还会发生某些慢性病, 如神经失调、胃口不好、胆小怕事等。初入学时, 他们会产生恐慌、迷惑、胆小等退缩行为。孩子健康发展是家长所有投资的最终目的。父母离异无疑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 和谐的家庭则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