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活动即音乐课堂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参与有趣的游戏、律动、创编等体验音乐、学习音乐知识的音乐性活动。音乐活动有很多种类。它丰富多彩,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怎样设计与选择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得有效、简单、实用、受欢迎。
关键词:音乐活动;目的;参与度
小学音乐课堂面对的是6~12周岁的孩子,孩子们都爱音乐、爱歌唱,天性活泼好动。面对这样的课堂主体,我们很多音乐教师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孩子乐于参与而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在音乐课中会体验到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学习不同的音乐知识,得到不同的技能本领。而老师设计的这些音乐活动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音乐乐趣,学到了音乐本领呢?
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或是听到的一些公开课中,或是一些案例设计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得非常有趣生动,并能让学生很好地体验音乐;但也有些活动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学生忙活了半天也不知道学了什么。有这样一节围绕新年的音乐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欣赏《窗花舞》和《过新年》。为了营造中国新年的热闹气氛,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彩带。在进教室律动时、在《过新年》表演律动时,都带领学生拿着彩带甩。有的学生跟老师随音乐甩动彩带,有小部分学生开始自己拿着彩带打闹。这整个甩彩带的过程只能用“热闹”来形容。然后在欣赏《窗花舞》的时候,又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纸,跟着老师一起剪窗花。看似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元素,可是现在想来《窗花舞》的音乐仿佛成了背景音乐。离开课堂后,学生甚至都想不起音乐的名字。我们的音乐课一周只有2节,每节40分钟,而这样花哨热闹的课堂,却达不成音乐教学的根本,实在是令人惋惜的40分钟。我想这就有必要在设计活动上动动脑筋,有理念支撑,让音乐活动生动有效。
而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活动设计大致可以分为游戏类、律动类、创编。
在听了、看了一些国内外生动的课堂实例后,我有了很大的感受,我想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活动一定要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
一、音乐活动的目的明确
音乐课课堂一般大致可分为欣赏课、歌唱课和综合课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有兴趣地去感受音乐及知识,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外,教师也会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
1.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元素
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的重要成分,例如,节奏、节拍、音高、强弱等等。我们在让学生体验音高时做的画旋律线的活动就让孩子通过手势高低来体会音的高低起伏。例如,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音乐活动叫做“打蚊子”。有趣而有变化的音乐,几个乐句后有忽长忽短的“嗡嗡”声,仿佛蚊子在耳边围绕。教师让孩子们做一个听到蚊子叫声停止的时候去拍打蚊子的游戏并在固定乐句的时候做踏步的律动。不难发现,老师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嗡嗡声后拍手”的游戏中感知音的长短,并在固定乐句时做一个恒拍的律动练习。这个忽长忽短的嗡嗡声,一定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并预计这个音的长短,做出及时的拍手反应。
如果跟着音乐进行单纯的一个节奏X X | X X |拍击,从头到尾无变化、无要求,这样的练习是无效、低效的练习。就是进行恒拍训练,也要有一些趣味性。比如学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杯子舞”,通过杯子正放、倒扣、拍击、交换等动作进行节奏练习,孩子不仅有兴趣,就像玩游戏一样,而且互相之间还有互动。
2.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熟悉旋律
孩子在课堂上学会歌曲的旋律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怎样唱准确音高,把旋律唱好听。这就需要对旋律进行不断地巩固,而每一遍的演唱都是有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的。对于多遍的巩固旋律,如果没有一些有效的活动设计,孩子们可能会渐渐感觉无味枯燥。比如为了唱准音高、感受旋律进行而进行的跟音乐旋律画旋律线的活动;为了熟悉记忆旋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演唱,如师生接唱、领唱等;为了把握节奏特点而进行的律动练习;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执教苏版教材歌曲《抓妈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抓妈荷”这个活动。(抓妈荷就是抛沙包)黄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抓妈荷的游戏和律动来感受在抛、接、扔“妈荷”时的那种律动感。在和学生一起玩“抓妈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一起感受到了跟随着3拍子玩妈荷的时候,竟然在第二拍时才是“抛”的感觉,也是最用力的时候,所以这首歌在演唱时的重音感应该放在第二拍上。这不真正体验“抓妈荷”又怎么会发现重音迁移了呢?所以这样的音乐活动设计得真是太好了!
3.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唱技巧
在孩子们学习正确的发声技巧时,他们通常很需要气息的锻炼和声音位置的体验,这也需要教师通过很多的巧妙的比喻及一些身体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我们看到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在指导学生唱高音的时候,也让学生迅速下蹲去感受正确的力量运用。像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闫宝林教授设计的一套“呼吸操”运用于歌唱教学也是非常有益学生的声乐进步。这些身体舒展、拉伸、律动让孩子的全身肌肉都参与到唱歌中来,演唱时是放松的、欢乐的。长期的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肺活量,为本来略显枯燥的合唱训练增添了很多乐趣。
二、音乐活动有合适的参与度
音乐课中的这些音乐活动也要设计合理,活动不是只针对一个孩子或少数孩子的,应该要全员参与。活动是适合让全部至少大多数孩子得到体验及受益的。而有些活动可能在课堂上很难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那就可以分组分批参与。
教师设计的活动如果超过了大多数孩子的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参与度。所以一个有效的活动,一定是大多数孩子感兴趣、想参与、能接受的。
三、活动充满乐趣,设计要花费工夫
音乐的活动种类繁多,可以唱出花样也可以跳出花样,也可以玩出美妙的旋律和节奏。活动就像游戏,有哪个孩子不爱游戏的?
我看到一堂欣赏课《大象小象》,老师没有用到钢琴和课件,孩子们没有凳子和桌子。他们围坐在地毯上,聆听了大象、小象不同的音乐形象后,老师用有趣的儿歌编成了律动动作,这些动作里都蕴藏着XX X|或X. X| 等的节奏,孩子们边念儿歌,边用这些小象跳舞的律动感受,几遍下来,这个音乐形象包括内含的节奏特点全部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了。很神奇的音乐体验!如果教师在律动活动前对孩子们说:“来,我们跟着小象的音乐自己来表演吧!”(在没有目标的活动内,孩子们没有章法地甩手臂模仿小象,没有跟节奏的走步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跟着小象的音乐节奏我们一起来跳舞吧!”(是否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男孩子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情而不愿意参与?)
在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能力的时候,教师设计律动活动时的导入就是让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表演。每个动作都是各个主题乐句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学会跟着不同主题律动也就熟悉了各句的主题。二年级的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乐句,可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律动及听辨内化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这样的能力,试问在经常进行这样的音乐体验以后,当讲到乐句的时候他们的乐感肯定会帮助他们感受乐句。当以后要随着音乐起舞时,现在的律动体验也是他们的肢体动作经验。
四、教师有活动的控制能力,能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时候肯定都非常高兴,一高兴纪律就成了大问题。如果纪律不能控制好,整个课堂乱糟糟的,孩子们本该在活动中所要体验的内容就不被关注,目标也就不能达成,那么活动就变得多余和失败了。活动的设计得体,教师还要有控制能力。布置活动参与的规则,让孩子能严格遵守,并在活动中能做好监督及管理,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活动掌握好应学的知识目标。当然教师还充当着过程评价及有效指导者的工作。帮助和提醒没跟上拍子的孩子,及时赏识表现好的孩子等。
当然在开始的快乐活动中,也会有个别调皮的不懂“音乐活动规矩”的孩子,提醒没有用的情况下,老师也可以采取小小的“惩罚”,“杀个鸡”的效果是很好的。我尝试过在表演唱时对大声喊叫的无控制力的小调皮用很严肃的神情告诉他:“你被静音了!”然后对着他的嘴巴做了一个关开关的动作。别的孩子一边唱脸上都露出了“好笑”的表情,那个调皮鬼虽被罚“静音”了,但也不生气,失望中也期待着再次加入的机会。
有效地设计音乐活动对于音乐课堂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教师只要多动动脑子,考虑得周全些,事先强调好纪律,有趣的活动就会更加吸引孩子,乐在音乐中!
参考文献:
陈红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