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美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音美体 >> 浏览论文

谈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1年02月23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音乐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辅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肢体语言 什么是肢体语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音乐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辅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肢体语言

什么是肢体语言呢?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虽然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有时它可以起到语言无法表达的作用。

1、提高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因此,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安静地欣赏音乐。如果能辅助以肢体语言,也就是动起来学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创造性。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增强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时候就要凭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音乐的节拍、乐句、力度、速度、情绪等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获得外化的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种类

肢体语言是很广泛的,凡是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的都可称作是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较常用的有声势、律动、指挥、舞蹈和表演。

1、声势

声势就是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肢体的动作表现音乐,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声势的表现过程中,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声势的动作,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在合奏的声势中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创编声势的过程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律动

律动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肢体语言,就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人们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天生的本能,如听到音乐时点点头、踏踏脚,随音乐晃动都是本能的反应。赵宋光先生指出:在音乐欣赏、体验的基础层次不仅有静态的听觉音响感知,还有同时出现的动态的情绪反应。这就为音乐的律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体态律动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训练学生用身体作为乐器表现音乐的一门新的学科。

3、指挥

这里说的指挥和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是有区别的。它是通过模仿指挥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进行,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结构、情绪等,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是一种表现音乐的肢体语言。

4、舞蹈

这里所说的舞蹈也要和真正舞台上的舞蹈区别开来,在教学中的舞蹈是用最简单的基本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感,而不是追求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5、表演

表演是集律动、舞蹈、语言、歌唱、演奏为一体的综合表现方式。表演的空间很大,简单的如歌表演,如把歌曲《小红帽》编成动作表演。复杂的可以编成小小音乐剧,如五年级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表演对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

1、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个生动的手势;一个神韵的呼吸;一个亮丽的眼神;一个迷人的微笑??都会给学生一个视觉和听觉的情感冲击。教师贴切大方的教态、得体规范的手势与丰富的音乐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心灵的震撼,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师的指挥也是一个“以情带声”的形象肢体语言的运用。当教师的指挥手势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音乐色彩的浓淡变化的同时,也把音乐的情感传达给了学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形象的肢体语言诠释音乐的情感,融入学生们的欣赏之中。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教师随着音乐节奏的强弱、速度的变化塑造了一个船工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船工与黄河的波涛搏斗的紧张情绪,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在这情景交融的聆听中,获得了体验音乐的最佳效果。

2、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律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当音乐的声响刺激学生的听觉再作用到他们的心理时,就产生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当把这种内心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的同时,就产生了身体的律动。从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来看,无论是德国的奥尔夫节奏教学,还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都强调以自己的身体做为乐器,去理解、接受和表现音乐,自然地将学生引进音乐的殿堂。教师在音乐律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形象地把握各节奏类型的肢体语言。其中有动物体态、肢体的模仿,也有人体日常生活化、形象化的肢体语言。

如学习进行曲时,教师可运用模仿“国家仪仗队”方阵的律动组合表演,让学生感受部队雄壮的情绪,联想到战士英姿飒爽、威风雄壮的形象。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可扮演指挥官的角色,用自己准确、标准的肢体语言组织一场“阅兵式”。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进行曲音乐节奏感的感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刻地体验了进行曲音乐雄壮的特点。

3、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舞蹈性

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虽然还没有单独开设舞蹈课程。但教材中已经融入了许多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音乐领域。这对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考验。

如《多快乐呀多幸福》、《我的家乡日喀则》等藏族民歌,都具有藏族舞蹈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编排一些西藏歌舞的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如抒情的《弦子舞》的基本脚步:踮颤步、靠步、三步一踢;基本肢体动作:单撩臂、双摆手、献哈达等。欢快、奔放的《堆谐》的基本舞步,踢踏舞步等。通过在课堂上边唱边跳,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兴趣。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京剧的普及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八年级下册中的《梨园撷英》,就是以京剧为题材的一个单元。如果教师能熟练地掌握提襟、运手、单山膀、双山膀、亮相、圆场步等常用的京剧肢体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情感融为一体,就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音乐课堂中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会大大增强音乐课堂感染力。古人云“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因此,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当好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弹、唱能力,还要不断丰富自己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才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生动、更活泼。也会让我们的音乐教师变得更年轻美丽,做一个新时代和谐社会中“歌舞升平”的美好使者。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困境与策略
下一篇:聋校律动课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