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陈旧教学方式,注重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创造性 思维
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铭刻着创造者的不朽杰作。从冰冷潮湿的“遮羞绿”到七彩富丽的现代服装;从低矮破烂的毛草房到璀璨的灯火海洋;从常娥玉兔的“广寒舍”到连接星宿的宇宙飞船等。没有哪一刻离开了人的创造。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江泽民主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需要有强大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是伸手可得,它需要有聪明的头脑和广博的思维空间,而这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长期开发、训练和积累的产物。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创造性思维注定从小就要开始,从小学开始。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又如何来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呢?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
少年儿童时期是学习美术的启蒙、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县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调研中发现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存在着抄书、抄原来做过的作业或教师的范作,始终逃不脱这些权威性的外形特征和色彩特征之外。比如:西红柿、苹果外形总是画得圆圆的,色彩总是红色,也就是说,物体的外形是单一的某一形状,物体的色彩是单一的某色。从这些作品中无不给我一些零星的感受,既然如此,这部分学生是由何种思维所致呢?
首先,由于学生缺乏一种横向思维的空间;其次,小学阶段学生作业基本上是由教师构置,于是他们的作品具有“权威性”的外形特征和色彩特征——个别特征,使学生的思维圈固在个别物体的外形特征和色彩上。从以上两点看来,他们的思维只是按照一个方向递进——一条线,也就是说,他们具备单向思维的能力,故形成一条线的思维,即:定向思维。然而对于人不管他的思维是敏捷还是迟钝,思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思维空间的广窄,除了纵向思维外,还应具备横向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的结合就形成了多项思维——平面思维空间,这时人所具备的就不是在一条“思维线”上,而是一块思维面,如果把它再次多项扩展,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思维空间。这便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使思维过程更新,只有思维过程的更新,才有创造力的产生。显然,单向思维是不具备创造性的,因为它缺乏更新基础。能使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不管它的涉及还比较狭窄,最能触发人的创造思维当然是立体的思维空间,因为它的立足点多,接触面广,能引发人从纵、横、深三方面进行思考,所谓具备创造力的人,应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见识就是这个道理。不过难解的是上述这部分学生同样是具有相当发达完善的头脑,反具备如此狭窄的思维空间,而把物体圈固地在物体的个别特征上。其原因何在?是先天的不足还是后天的教育……,在本世纪,正处于不断更新和飞速前进的时代的少年儿童,就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就更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能使中华民族站在世界之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当然,美术技法、技巧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训,首先就是对思维空间的拓宽,因为它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那么,如何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呢?不同的教法就会得不同的效果。下面就拟物体苹果的外形特征为例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都是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范画,让学生访制或临摩。当然,通过临摹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法、技巧是有益的。但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即很大程度上起到一定阻碍作用。因为作为学生,特别是一些小学生,在遇到困难较大的情况下,思维可能会受到抑制,尚需外界启发。所以当他们面对老师所出示的范画的作用,其思维就被圈固在个别物体的外形和色彩上,又由于老师的构置使学生缺乏一种横向比较的空间,于是颇有权威性的外形特征和色彩特征——个别特征。就在他们本来模糊的思维中画了一根路标,即:苹果——单一的形状。如:圆形等,苹果——某个别颜色,如:红色等。长此以往,这种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稳定下来,甚至于根深蒂固,从而促使他们的思维单向发展,形成单向思维的方式,若这种思维不及时加以根治,那将会有更多的低劣学生(负值学生)出现。这种思维对以后的教就会带来更多的困难,所谓:“宁可教百个零值的学生,也不愿教一个负值的学生”就是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显然,由于这种机械、概念化的单向思维方式,直接束缚了思维空间的拓宽,就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了。
以上是苹果为例来论述的。实则,使用各种不恰当的临摹教学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这一后果,既然这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如何着手呢?如果我们作这样一个启发性或探究性的教学尝试可能答案会明确一些。
同样以苹果的特征为例,如果抛弃临摹式的教学方法而用试探性师生对话或教师/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即只需设计话题、设计主题、设计的活动的板块等方式来教学。其思路如下:
又如:“苹果”是什么颜色?由于学生过去的一种模式化的定向思维所致,对苹果的色彩只有一个庞统模糊的概念。而这一时刻本身就带有多项性(如:红色、非红色等)。虽然,学生回答全部(或大部份)都是“红色”。然而,这同前面所得到的“红色”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由一种潜在的“权威性”的被动心理所致;后者则包含有答者对苹果色彩的收集、概括和总结这一主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他们不能往单一的方向思维,还包含有对苹果的非红色这一思考(虽然回答仍是:“红色”)若再随着学生的发现,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苹果”都是红色的吗?这时在上一回答中被抛弃的问题又重新出现——苹果的红色。可能一部学生的回答显得很迟凝,这恰恰是他们横向思维的过程,因为他们正在捕寻非红色苹果的各种特征。当然,回答不一致,无非有二:(1)都是红色,(2)不全是红色等。但他们的思维已由单向(线)转入多向(面、体),从而扩大了思维空间,再次通过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苹果一定都是圆形吗?”答案(2)就得到相对统一的肯定(苹果不全是红色)。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询问:“既然不全是红色,那都是些什么色彩呢?”经过学生对此问题进一步思考,各种色彩的苹果,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变得清晰了。苹果的色彩除了红色的,还有非红色的,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其他颜色,其思维的脉动为下图:
由此可见,经过启发对话、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之后,学生不再是按照单一的方向思维,而是向纵、横、深三个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立体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向(线)转入多向立体空间(面、体)达到了拓宽思维空的目的,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此进一步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就指可待了。
除此之外,通过其他学生熟悉的物体(如梨、西红柿、西瓜等他们熟悉的物体)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里能够完成和体现出来的(临摩教学容易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令人得到“陶醉”的表面效果)。但教学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治水治源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