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教学”是新课标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并用的教育方式。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物理进行探究。同时,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教学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更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问题教学”是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课堂上,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传授学生知识,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入掌握,师生围绕问题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问题教学的含义
“问题教学”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依靠教师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指学生不能及时达到的学习目标,而非单纯的问题。如在初中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铁放在水中,是会沉入水下,还是会浮上来?”学生肯定回答沉下水底。另一个教师却问“铁放入水中下沉,但是为什么铁做的轮船不会沉下去?”学生无法立即回答,并产生了思想上的冲突。两个问题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思考性。
二、初中教师教学现状
教师课前准备课上教授的知识,并且自认为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上激情讲解,学生也可以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课后学生依然对一些重点难点或课上要求掌握的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而且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进行重点讲解的重要知识,而这一部分也是教师认为学生在自己的讲解下已经掌握的。教师心里也存在这种疑问,是学生智力因素,还是学生上课没有集中注意力?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在教师眼里不可理解的问题,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看来有着明显的错误。
三、问题的分析
仔细反思一下,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而并非学生。
1.问题的提出者应当是学生,但是大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科书以及自己的判断确定教学目的、重点、疑点。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采用“问题教学”模式,但是往往把问题紧握在自己手中,牵引学生思想围绕自己所构想的疑问进行思考。学生看似思考,实际在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课时任务,课堂的主体仍然是教师。
2.问题教学仍然存在误解,群问群答。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凡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学,就是问题教学。这种思想完全忽略了问题的质量,这种“问题教学”仍然是目前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回答问题只是配合教师教学。这种发问方式缺少问题的开放性,无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联想,无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全没有思维发散以及困惑,学生不用思考,不需要挖掘问题,课堂上大家津津有味,看上去师生互动,实则学生思维几乎没有运转,完全随声而作。
四、策略
1.展开问题教学,提出恰当的问题。问题设置一定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物理中的概念、规律以及课堂要求完成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由教师精心转化为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达到问题的解决与教学目的的一致。
例如,在对惯性的讲解中,教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人从地面向上跳,落地时应该在跳起点的西面,你们说可能吗?”
学生回答的是“可能,只是因为人跳起的时间太短,所以向西移动不明显。”
教师提出:“地球自转400m/s,假设人跳起0.2秒,那么会向西移动多少米呢?”(通过计算得知80米,否定了学生的移动不明显的说法)
有的学生回答:“不会向西移动。”
教师:“为什么不会移动?”
在这里,老师抓住学生思想存在的普遍错误,就此展开讨论,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抓住时机挑明问题矛盾,让学生切身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注意问题的方向不变,问题的形式多样。
2.发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参与,并不是说学生回答问题就是参与,没发言的学生就没参与。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设置课堂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问题教学中,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新踩.初中物理学习中关于“思考”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2]彭新年.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科教育.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