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良好的提问,可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开拓学生创新精神。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高的四种方式,从而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策略 思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设计良好的提问,可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开拓学生创新精神,从而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挖掘问题的曲折性,充分诱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倾向,决定学生行为是积极还是消极、主动还是被动。因此,要想精心设计好、准备好课堂问题,就必须挖掘好问题的曲折性,充分诱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巧借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丰富想象,让学生的智慧花火源源不断地迸发。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教学情境入手,精心挖掘好问题的内涵,着力勾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笔者在讲授《社戏》这一课,就如下设问“同学们,为什么豆还是原来的豆,但却没有昨夜那么好吃,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因势利导,可以激起学生对童年经历的美好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再如有一个著名教例:在上《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就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为切入点开问,逐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有效要求学生掌握“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为后文分析课文理清头绪。“愚公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掌握知识、开发思维、升华思想三者有机系统地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愚昧、固执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紧紧扣住课文,突出愚公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这样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问题的矛盾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语文课本有记序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话剧等等,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有效投入的。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矛盾”,有效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问题“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疙瘩”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已投入到课本中去了,大脑的思维也被深深的激活了,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上《父母的心》这一节课时,笔者通过诵读课文,将三次送子换子矛盾冲突的情境蓄足,通过惟妙惟肖诵读,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之后,就可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三次送子换子?最后的情况究竟是如何?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写人的文章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又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在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是不是他真的就姓孔吗?”。这两个看上去简单却又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会很自然把学生诱导到研读课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难点在老师鼓励学生探究为什么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原因中,得到了解决。这样,抓住问题的矛盾性,就会让学生学得乐意、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三、保证问题的阶梯性,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单单仅凭靠一两个提问就想上好一节语文课是绝对不够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体系、系统化的提问,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具体操作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肢解成易问题、趣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人生四季》一文,笔者就采用了阶梯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作者为何用四季来类比人生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度过呢?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四、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充分提升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问的有效性,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例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这两句诗在实际生活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把牢底坐穿》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认真思考:作者身上具备什么样的革命精神?能具体说说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提问都具有有效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思得“深”,想得“广”,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向、横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