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初中论文 >> 初中语文 >> 浏览论文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12月10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关键词:散文;审美功能;广泛涉猎;心得感悟
  
  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结构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多样的一种文体。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游记等都属于现代散文范畴。优秀的散文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智慧。现行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篇幅最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学散文教学上让散文教学更大程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优化初中散文教学法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是第一位的
  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说过:"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首先是朗读。从语文版教材单元目标看,几乎每个文学作品单元都提到朗读。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再就是读出兴趣。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何谈能力。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现在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
  还有调整阅读姿态。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深刻指出:不存在笼而统之的"阅读"和"阅读能力",当我们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追问一个前提:我们要培养的是怎样一种阅读姿态下的阅读能力?有时候,我们的确培养出了某种"阅读能力",但它既不是学生发展需要的,也是不被社会认可的。
  2.树立三种意识
  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2.1"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2.2"鉴赏意识"。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转自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仅感受散文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2.3"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3.咬文嚼字,细品语言
  在散文教学中,若想真正体会文本内涵,不能停留于文本表面,还需深入文本,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本语言,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其体会语言所含情感,理解文章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背影》一文,词藻并不华丽,也并非精心雕琢,却通过朴素、平白的语言连缀成文,娓娓道来,看似朴素恬淡,实则意蕴丰富。如在文章中,作者以"祸不单行""满院狼藉" "光景惨淡""情不自己""触目伤怀"等词语,为全文营造出淡淡的感伤气氛,这反映出了作者的真实心境。其次,借助两个"踌躇"与"再三",还有三个"嘱",表面看似重复,实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父亲的不放心;又如"太聪明" "聪明过分"这些看似口语化的反语,却体现了朱自清对那时不明白父爱之情的深深自责。在文章中,描写父亲衣着时,运用多个"布",这和我的"紫毛大衣"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再如"我的眼泪又来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等语句,比较口语化,却反映出深深父子情……可见,文字虽质朴,却意蕴丰富,如涓涓细流,滋润读者心田。
  4.寻找文脉,把握意图
  在欣赏散文时,我们需要从其行文脉络入手,把握文章的文眼,顺着文路推敲,依循文意思考,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文本的内涵。第一、抓住"文眼"。一般而言,构思精巧,充满意境的散文,通常都有着"文眼"。因此,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找出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与体现全篇主旨的"文眼",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文章中,"文眼"的安排也是因文而异,既可以是字词,语句,也可以是细节、情丝,甚至一景一物。第二、把握文章线索,弄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立意。在散文中,结构是文本骨架,而线索则是文本脉络,两者相互联系。一般而言,抓准了文章线索,则可理清文章思路,这就有利于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学会鉴赏谋篇布局,由"形散"表象把握"神"之精髓,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散文阅读中,线索有如下几种:空间顺序作线索,譬如《绿》(朱自清);人物活动作线索,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情感发展为线索,如《荔枝蜜》(杨朔);另外,还有以事物形象、事理为线索的散文。这样,通过寻找文脉,可把握线索,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只要在教学中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与作者感情相通,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就能让学生打开心扉,真正品尝到散文甘美的果汁,在体会散文情趣美的同时,感悟散文的意境美。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