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比较分析了吕梁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吕梁各地农村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吕梁 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 比较分析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165-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消费,更能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大事,也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起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凸显了国家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
山西省吕梁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流域中段,境内山多川少,尤其西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土地贫瘠,加之降水偏少,不适合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不利条件一直以来都限制着吕梁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全市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一直到1980年,农业产值仍然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2%。改革开放后,工业、服务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农业由于先天不足、重视不够,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1980年吕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7798万元,1990年为127710万元,2012年为99.7亿元,是1980年的26.38倍;1980年吕梁工业产值为30692万元,2012年为1903.1亿元,是1980年的619.91倍。可见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农业产值增长速度。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日益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和“8+2”农业产业化振兴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鼓励农民发起成立农业合作社,充分调动利用闲置资源,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空前提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产量、蔬菜产量、肉蛋产量相比以前,均有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96935.10万元,比1980年的37798万元增长了25.3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18元增长到2012年的5364元,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2014年吕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业是本,全市要倾力支持“三农”,创新生产经营体制,精心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农业转型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吕梁市主导产业——煤炭、钢铁均疲态尽显,农业作为可持续、低污染的“低碳经济”,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除了政府财政上优先支持“三农”外,还要引导投资向农村倾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效途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农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那么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需要了解各县(市、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只有对各地农村经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才可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有效执行政策。笔者通过对比2012年吕梁市13个县(市、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比较分析各县(市、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水平,为吕梁市未来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步骤
为了比较吕梁各县(市、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首先要选取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指标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及可测性。其次,对吕梁13个县(市、区)的若干农村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降维,把多因子综合成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因子。最后,通过这几个代表性因子对13个县(市、区)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使之更加直观的反映吕梁13个县(市、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指标的选取
反映农村经济的指标众多,这里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若干指标,而且这些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农村经济的主要方面。比如,选取农业、林业和牧业总产值用来反映这三个行业的总产出。从吕梁现实来看,农业、林业和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行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客观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水平;选取农业从业人员数则是反映农业就业人员的总体情况等等。总之,结合吕梁统计年鉴以及相关资料,经过筛选,确定以下9个指标,并赋予每个指标变量名。
X1—农业从业人员数; X2—农业总产值;
X3—林业产值; X4—牧业产值;
X5—粮食播种面积; X6—油料播种面积;
X7—农用化肥总量; X8—农用机械总动力;
X9—农村用电量。
表1下面为以上9个指标2012年截面数据表
三、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及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变量降维的有效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方法,把较多的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组合为少数几个因子。用这几个因子可以解释所有变量的绝大部分的信息。所组合的因子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因子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个因子反映一定的结构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各个因子归纳命名,来反映某一类问题。这样,少数的因子就可以代替原先较多的变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1.对要分析的所有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提取因子;
3.为创建一个更易理解的因子结构,进行因子旋转;
4.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得分对研究问题作比较分析。
(二)因子分析过程
1.首先在SPSS中建立9个变量13个样本的数据表,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2.效度检验。
KMO=0.504>0.5,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差;但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50.881,P=0.000<0.001,否定原假设,即认为变量间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各变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