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公共管理 >> 浏览论文

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存在的问题及拓展路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3月01日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的探讨,归纳出目前所存在的较为突出,急需解决的三个具体问题。提出了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探索出更符合新闻规律的传播方式,更适应广大读者需求的新闻报道范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的探讨,归纳出目前所存在的较为突出,急需解决的三个具体问题。提出了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探索出更符合新闻规律的传播方式,更适应广大读者需求的新闻报道范式。并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三种路径。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报道范式 拓展路径
  一、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的概念与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意味着公众的注意力和信息传播渠道在宏观层面上出现转移(从报纸、网络论坛、博客转移到微博、手机短信和微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产生了冲击。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调整自身的新闻报道范式,维护其在公信力、品牌效应、信息的深度挖掘与解读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通常所说的“范式”也可以理解为“模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出自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c Revolutions,1962)。一般意义上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1]库恩认为,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其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公认性。在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目前对于“范式”概念尚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有的学者以社会学视角,将“范式”划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类[2]。从微观层面来说,一些学者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有的认为传播学仍处于 “前范式”时代[3]。有的认为学科内正形成范式融合的态势[4],还有的学者提出学科内即将发生空前规模的范式革命[5]。我国的传统媒体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被固化下来的新闻报道范式。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范式一般应该包括业界群体内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规则程序、惯习偏好、个性风格等方面构成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和运作机制等内容,并通过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和观点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对民众生活、生产和娱乐具有积极作用。
  而当新媒体以迅捷的速度、广泛的影响介入信息传播的时候,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范式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媒体的冲击,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落后于新媒体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在新媒体中,每个手机用户随时都可能成为一个记者,或信息发布人。一个朋友圈相当于一个小社会。一个信息由一个朋友圈传播到另一朋友圈,再传至更大的范围,只需要很短时间。而传统媒体的采写人数根本无法与手机用户人数相比。何况传统媒体从记者采访、写稿,到审稿、排版,再到印刷、发行,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则需要一定的周期,读者看到已是迟到的新闻。
  (二)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新媒体
  有了快的不会选慢的,当然先睹为快。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都是第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内容又往往与贪腐、犯罪、社会道德、国计民生相关,这恰恰是广大受众最关心的事情,似乎更接地气。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出现了严重下降,其原有的新闻报道范式也同时受到严重质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坐飞机要关闭电子设备之外,在地铁、火车、公交上,翻手机的人多而看报的人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对乏力
  传统媒体自身那种面面俱到,大包大揽,全能型的新闻报道机制和舆论引导方式,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分流,显现出明显不适应。
  有的传统媒体在意识到新闻报道范式出现“危机”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措施,不能去主动适应彼此间存在的差异,也不能突出自身无法替代的优势。一些传统媒体往往不能在深化对信息的挖掘与综合分析上下功夫,用更具说服力、权威性的报道来巩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重聚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
  (四)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落后于时代发展
  一些传统媒体原有的新闻报道范式中的很多框架和概念已经不再能够完全涵盖新的传播技术、功能特质和传播现象。
  在与新媒体并存的状态下,传统媒体尚不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而跟踪新媒体,发挥传统媒体在专业力量与水平上的优势,深度挖掘,正确引导舆论,这正是传统媒体的巨大能量与历史使命。
  面对陆续出现并日益活跃的新媒体,传统媒体需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其新闻报道范式进行适时、必要的拓展,这里所说的拓展,也可以理解成变革。实际上,在传统媒体中一些先行者已经较早地开始了自身变革并收到明显成效。笔者认为,就目前情况看,传统媒体应不断增强其自身报道的“新闻性”,应该用一种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方式来弥合“政策宣讲”与“为民说话”之间的落差[6] ,而不单单用那些 “象征资源”[7]。 具体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自身原有的新闻报道范式进行拓展。
  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的拓展途径
  (一)从“时效型第一建构人”向“解读型第二建构人”拓展
  笔者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消息来源、报道的倾向性、报道对象和文本结构等五个维度对国内几家主要传统媒体样本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前信息传递和发布还不够发达的时期,新闻媒体大多沿用着“遇到重大敏感问题,如果当时就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就要放一放,等时机成熟再予以报道”[8] 的既有范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信息传播渠道更多更快以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的新媒体平台崛起,传统媒体在时效上已经无法与其相比。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并不能即时判定信息的真实性,而在其对新闻进行追踪选择的过程中,信息已经通过新媒体对公众产生极大的影响。[9]因此,传统媒体应该采取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来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具体说,就是以“信息的权威性解读”换取“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掌握主动权”的时间。通过对重大新闻和重要事件的意义解释和深入分析,从原来讲究时效型信息第一建构人向提供多视角观点和意见的解读型第二建构人逐渐拓展。   所说的解读,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服务。传统媒体向“解读型建构人”的拓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宏观层面上的符合传统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特点,而且在事件发生之后,能够实现各种信息由“硬着陆”变为“软着陆”。有些传统媒体,特别是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的优势,以官方渠道进行信息发布、进行深入解读,充分进行舆论引导。并从不同视角,尽可能详尽地披露和说明事件真相,打消公众各种疑虑与猜测,减少负面影响。这种解读式拓展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在其时效性上的短板,体现出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2014年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恐事件为例,当晚一些新媒体发布了消息,来自网上的各种传言顿时增多,但人们不明真相。国家主要传统媒体于3月2日发布消息的同时,以评论员文章解读了事件性质,并以事实为依据对国外某些媒体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3月3日发表评论指出了该事件与2013年吉普车撞击金水桥事件一脉相承。后续又通过报道恐怖分子姓名、身份、住址、职业、家庭背景和事件成因的解读,使事件真相大白。
  (二)从“宣传教育式引导”向“科学专业式引导”拓展
  当下的读者,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年龄段,似乎都已厌倦了说教。对那种“我打你通”,“居高临下”,板着面孔宣讲式的新闻报道早已怀有逆反心理。因此,新闻报道范式向“科学专业式引导”拓展,是当前形势对传统媒体提出的客观要求。
  尽管新媒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关切,但通过多维度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广大受众在心理上仍然期待传统媒体发布出更多、更权威、更详细的信息,说明人们对传统媒体仍然具有某种依赖性。如果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范式由“宣传教育式引导”向“科学专业式引导”不断拓展,其拓展过程就是重新吸引受众群体的过程。而其科学性、专业化的令人信服的新闻内容,就直接契合了人们的现实需求。
  对于以政策性和宣传性见长的传统媒体来说,有能力和有条件调动和使用各项专业资源,这是新媒体所无法具备和拥有的。传统媒体要想成为受广大读者欢迎的角色,巩固其主流媒体地位,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分析新闻事件、预测事件趋势、核实信息真伪和公信力等方面。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自有其优势所在,关键在于发现并消化吸收那些能够促成改变的机遇点[10]。在“真相稀缺”的时代,人们将会反思过分追求信息获取速度的盲目,开始转向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与专业解释,这为传统媒体重新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关注提供了内在的自信和外部的机遇。在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后,国家主要传统媒体陆续邀约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反恐专家、有过实战经验的一线反恐人员分别发表文章,以生活化、平民化,老百姓听得懂并容易接受的口气和语言,讨论该事件的特点、需要把握的相关原则,以及应对此类事件的具体措施等,从专业角度将人们的认识引向正确轨道。
  (三)从“单向度信息说服”向“中介化语境置换”拓展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在信息报道上是以政府部门的利益为导向的,在向广大民众进行解惑释疑工作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自身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忽视了对民众利益的关怀。因此,舆论导向的成功要建立在构建媒体与受众双方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论述语境”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为了扭转负面形象而做出的临场发挥。
  在近年的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样本当中,处理的手法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对那些和正统观点不相符合或者相互冲突的看法的负面新闻不再是完全的否定和隐瞒。近年来,虽然增加了负面报道的比例,但是并没有引起受众的情绪反弹,这是因为传统媒体构建了一种比较客观的 “中介化语境”。它起到的是一种类似于能够有效地连接某些具体事物的桥梁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某种共同的中介化语境来进行近距离的沟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隔空喊话。在传统媒体报道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过程中,有意识地请知名律师出来发表看法和意见。再通过律师运用自身身份优势,运用法律条款,客观说明恐怖分子的行为触犯了哪些具体法律条文,应该受到何种处罚。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可回避。在争夺用户上,新媒体以快见长,以贴近民生见长,但新媒体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短板。其规范性,可靠性,可信度,不及传统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不及传统媒体。报道力量和专业水平不及传统媒体。只要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范式上进行更多探索、更多有效拓展,其主导地位与主流作用依然可以巩固。如果能在两者的互补性上做好文章,也许会收到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9-21.
  [2] 梅琼林.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方法论的比较分析[J].当代传播,2008(5).
  [3] 张卓.传播学学术身份与研究范式的论战与反思[J].中国传媒报告,2007(3).
  [4] 李舒.传播学方法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绪言.
  [5]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绪言2.
  [6] Zhang,Y.(2000).From masses to audience:Changing media ideologies and practices in reform China.Journalism Studies,2000(1).
  [7] 潘忠党.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54).
  [8] 张学娜.毛泽东舆论战思想及实践[M/OL].[2013-3-2].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5/2449311. html.
  [9] 陈韬文,朱立,潘忠党.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J].香港:炉峰学会,1997:142.
  [10] 奎尔曼.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M].刘吉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58.

上一篇:县级市图书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策略
下一篇:建立居住物业管理质量监督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