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公共管理 >> 浏览论文

建立居住物业管理质量监督机制的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3月01日
 摘要:当前社会,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逐渐减少,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品德逐渐淡化。通过对浙江兰溪民间办丧习俗的调查,了解到地方葬礼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让人们真正明白厚养薄葬的重要

 摘要:当前社会,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逐渐减少,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品德逐渐淡化。通过对浙江兰溪民间办丧习俗的调查,了解到地方葬礼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让人们真正明白厚养薄葬的重要性,并且树立正确的葬丧观。

  关键词:葬礼 习俗 孝道观念 厚养薄葬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Funeral Customs in Lanxi Zhejiang
  Huang Xiaoying,Qin Liangjie(College of Chines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22)
  Abstract:Today, people have less contact with relatives in the rapid pacesof life,which does harm to the family bond and the virtu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Investigate the folk customs of funerals in Lanxi Zhejiang,and understand it is pretty Important fo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We should bring home to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good care of the elderly and having a simple funeral;and build a solid idea on it.
  Keywords: funeral custom fi lial piety a well-supported elderly life& a simple funeral
  据金华数据信息网统计,兰溪市2010年死亡人数达3547人,死亡率达5.39‰,2011年死亡人数达3655人,死亡率达5.50‰,2012年死亡人数达7190人,死亡率达10.79‰,2013年死亡人数达5567人,死亡率达8.35‰。
  在兰溪,葬礼流程一般是5天,但在某些镇上,人们为了办得简单省钱,也会选择3天。本人实地走访调查了兰溪市一个举办葬礼持续时间为3天的小镇,采访了兰溪梅江小镇上6位(3男3女)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百姓。一位十五岁的女高中生,一名二十七岁的银行男职员,一位四十左右的看守灵堂的农村大叔,一位五十多岁从未上过学的农村妇女,一位六十左右从未读过书的奶奶及一位知晓当地的葬丧习俗的八旬老爷爷。老爷爷是当年本地所谓的“八仙”。他们都十分热爱并支持传承当地葬丧礼俗。此次调研本人记录了葬丧的一般流程,与他们探讨了葬丧习俗对人们生活和人情交往的影响,以及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葬丧观念。
  一、民间葬礼的基本流程
  葬礼的前一天,至亲(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围在即将离世的人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在送终的过程中儿女们要帮老人穿好寿衣寿裤戴好寿帽,儿女于死者口里放少许碎银作为去阴间的盘缠。[1]
  当地人告诉我,即将离世的人“咽气”了之后,才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葬礼的第一天。至亲要把逝者抬到屋子的正堂,靠着墙角,代表死者是寿终正寝,在脚那边的地上点一盏煤油灯,里面插上香火,煤油灯也因此称作“脚后灯”。逝者是仰面躺在木板上的,带着可以遮住耳朵的帽子,脸上需用烧纸覆盖,因为死者的血液会因地心引力慢慢凝固,尸体冰冷而僵硬,然后皮肤会呈现略带紫色之尸斑,普通人看见会心生恐惧。傅琳淳在界面新闻《去世之后,人的身体到底会发生什么具体的变化》中从医学角度解释了这一民俗的来由。被采访的老奶奶说“死相”最早其实是形容死者的面容的。对我们这些九○后来说,这样的解释不免有些新奇,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死相”常用于两个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之间,带有撒娇语气。
  安排后事的同时,一般是逝者的至亲要去亲戚家报丧,一般口头称“某某没了”或“某某过辈了”。亲戚朋友就会陆续前来,带着、香、烧纸前来祭拜逝者,并安慰家属节哀。儿女先将亲属送来的“大被”盖在逝者身上,然后高声“某某来看你了”。当天晚上,逝者的儿子女儿并列坐在一条长长的木板凳上,儿女会聊逝者生前的种种,然后痛哭流涕。办丧的三天期间,丧家要宴请凭吊者,称为“吃丧”传统多是在自家院里搭好棚子,摆开宴席。
  据当地的奶奶介绍,葬礼的第二天早上主要是安排逝者入殓,把逝者从门板上转移到准备好的棺材之中。然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这个仪式。亲属在送逝者到灵堂的过程要手拿香。八个五十到六十岁左右身体素质较好的“八仙”把逝者抬往村中的灵堂。儿女和一些关系较亲的女性亲属则是用近似唱歌的调子哭泣。附近的乡亲都会过来看最后一眼,对子女说一些很贴心的话,“人死不能复生,要节哀啊。”,“他会保佑你们一家老小的”。
  下午的重点便是火化,一般都是儿子、女儿陪同前去。火化结束后,儿女抱着骨灰归来,骨灰随后被装入棺材,棺木里的骨灰盒上盖着亲朋好友送来的“大被”,还要放上死者生前经常携带或最喜爱的一些小东西。棺盖一周用长钉钉入,棺材封口,从此生死离别。阴阳相隔了,亲人们感伤至深,守着棺木放声痛哭。[2]被采访的奶奶说道,在当晚守灵时,儿女便要披麻戴孝。其实,披麻戴孝也是很有讲究的,儿女头戴麻布帽,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鞋头上有一块正方形的红布白布。女性还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
  第三天便是安排下葬,早上,亲戚朋友先按照关系的远近先后上前磕头跪拜,儿女要上前搀扶。然后根据道士算好的吉时下葬,灵堂门口的大路上会早早地挤满送丧的人。灵堂内外,会有人分香,大部分人送逝者上山都是手拿香的。几位年纪略大的搀扶着死者痛哭的儿女。八旬老爷爷说,上山的队伍也有讲究,最前面是专门办丧事的人,之后是亲友们送的花圈棉被等物件,花圈后面是长子手捧照片走在亲属的前面,棺材由“八仙”抬着。到达墓地后,先把手上拿的香插在有沙土的地方,棺材放进墓坑后,儿女们撒一把泥土,之后大家跪拜。亲戚朋友回到灵堂会分到一些硬币,一分、五分、一毛、两毛、五毛等(一分、两分在如今应该不多了)。硬币穿洞用草绳挂在手上,硬币掉落则表示逝者转世投胎。死者下葬后有“七七之祭”,子女每七天都要去墓地祭拜一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祭拜就告一段落,接着是百日祭奠和春节祭祖了。过年时家里丧亲的也没有那么喜庆,当年贴的是绿纸白字的对联,第二年也是如此,第三年才恢复贴红对联。   办丧的三天期间(早饭、中饭、晚饭),丧家要宴请凭吊者,称为“吃丧”。传统多是在自家院里搭好棚子,摆开宴席,宴席的饭菜也是十分丰盛。有些家庭热情好客,想要把葬礼办得热闹些,则会叫亲戚朋友全家都过去吃几顿。大家也愿意去“吃丧”,因为相信逝者“在天之灵会保佑大家”。
  二、葬丧文化的内在价值
  目前在很多农村小镇,人们都走出各自的生活圈,渐渐地邻里之间、亲戚之间的联系慢慢地少了。人际关系表现得并不和谐,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尊老养老敬老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现在大家心中逐渐淡化。因此,丧葬礼仪体现的孝道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村内如果有哪位老人去世,本村内的父老乡亲大多会主动赶来帮忙料理后事。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约定。即使是反目的兄弟、长幼无序的家庭、产生过纠纷而不相往来的邻里,也会暂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主动参与到葬礼的筹备活动中来,由此加强了农村大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丧葬活动此时已成为一种义务的不求任何回报的,还能消除社会矛盾的平台。
  其次,它满足了生者的情感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在分析人类对死亡的两重心理的基础上,揭示出仪式和信仰的情感抚慰功能。中国社会历来有“血浓于水”的浓厚亲情观,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人离世,对围绕他所形成的人伦关系网络的冲击是巨大的,对死者的亲人家属来说是自然会造成情感和心理上的创伤,举办丧葬仪礼,发动本家族内的亲属前来帮忙做一些事情,让死者生前的亲人、朋友来吊唁,能帮助死者家属共同度过亲人离世所造成的情感难关。
  有差别有层次的人伦关系在“送殡”这一程序的队列排序中也有被强调。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每个送殡的成员按其与死者的血缘亲疏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讲究长幼有序,不允许“僭越”。这种强调辈分等级的送殡活动也对人们起到了伦理教化的作用。[3]
  葬丧仪式还有助于对“孝”的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孝”是以“家庭”为纽带,延展到社会的和谐。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孝子不仅要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照料,同时也要保全父母的名誉,即父母生前与死后的名声。丧葬文化观念会时刻提醒大家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老年人以全面的照顾。让他们健康长寿,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终。[4]
  三、树立正确的葬丧观
  “厚葬”在我国有着渊源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人们丧俗中就出现了坟丘。之后葬丧便发展成有明显的贫富和等级之分的制度。在殷商时期,社会文化心理上已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越来越丰富。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
  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讲,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安土重迁,流动性弱,老人故世后修墓立碑,清明祭扫,作为一种对先人、长辈的怀念。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这一出发点,纯粹讲排场、讲面子,大操大办给旁人看。死后大办丧事并不等于生前就孝敬老人。不少家庭虽然在主观上反对丧事大操大办,但又因为害怕社会舆论影响而无法免俗,最后不得不违背初衷。[5]
  农村应该积极地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如今的丧葬更多地成了一种表象:表达死者的身份、财富,也炫耀生者的身份和财富,亲情和失去亲人的哀痛。真正的“孝”应该表现在子女们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生活上做到“洁诚而养”,让老人“享无量之福”,在丧葬方面,要实行“速葬、薄葬、俭葬”。[6]真正的“孝”应该做到“厚养薄葬”,老年人群由于生理优势的丧失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失落而容易成为“脆弱人群”,他们的晚年特别需要来自子女的和社会的支持。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厚葬进行理智的审视,更需要通过孝文化的现代变革来建立“厚养薄葬”的孝理念,让迷失的“孝道观念”重新回到人们对失去至亲的纯真哀痛的情感之中,使丧葬真正成为一种既让生存者的心灵获得宽慰,又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的本质中来。[7]
  参考文献:
  [1] 周灿,梁爱文.德昂族丧葬礼仪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A].经济研究导刊,2014(19).
  [2] 王涛.农村丧葬礼仪中的人情交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马国庆.我国农村丧葬仪式的功能解析――以山东寿光市农村葬礼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2,11:38.
  [4] 沈千帆.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首善之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17.
  [5] 吴圣苓,胡申生.厚养薄葬:家庭养老观的一种共识[J].社会,1997(9):14-15.
  [6] 马京.厚养薄葬[J].中国穆斯林,1988(3):19-20.
  [7] 陈华文.迷失的孝道:中国厚葬之风透视[J].民间文化,1999(2):24-30

上一篇: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范式存在的问题及拓展路径
下一篇: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