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公共管理 >> 浏览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3月12日
 摘要:当今新媒体时代,统摄和驾驭一切的不是内容,应是内容找寻的方法。“ 载体” 概念的引入,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原有发展局面, 且不断深入发展。新媒体语境下我国高校的信息生态、关系生态、舆论

 摘要:当今新媒体时代,统摄和驾驭一切的不是内容,应是内容找寻的方法。“ 载体” 概念的引入,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原有发展局面, 且不断深入发展。新媒体语境下我国高校的信息生态、关系生态、舆论生态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也随着发生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向度、从审美趋向到日常礼仪等等日趋多元化、个性化。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元”话语权威受到一定消解,单向的话语载体模式遭到解构。打造一个全新的思政话语研究节点和推进载体,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整体合力,更好地服从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已然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和指导实践的新视野。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节点、基本媒介和必要载体,思政教育要通过话语这个载体去实现。不管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均需要话语载体这一支撑。话语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现与教育客体有机联系的一种关键连接节点,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物质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社会化程度加深,特别是新媒体逐渐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臻凸显,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生活仪态等呈现多元化。[1]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面回应时代,必须理性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过往的那种老一套、单向权威的思政话语载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新媒体语境下怎样打造一个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新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进而更加有效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新视角。
  一、新媒体视阈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运行严重缺失
  学界看来,载体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虽然经历了几十年,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并且仅囿于话语载体种类的机械拼接和简单罗列,还只主要体现在特点、形态、方法和运用当中,即便如此,对其理论研究还是日益得到学界学者们和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话语载体相辅相成,但是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功能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失、载体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载体疏离状态明显,高校思政教育功能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不仅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2]各个载体之间所呈现的条块分割问题日益加深,各种载体力量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愈发严重,载体离散状态明显。比如,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如果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关心,缺乏人文关怀,那么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受教育者就会逐渐完全被动者,这必定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功效和功能的发挥。因此,整合发展各种载体力量,形成载体合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答时代图景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头戏。
  (二)载体运用跟风盲目,高校思政教育实效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作用与功效,近几年已经被人们逐步认知与认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理论研究尚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载体平台的运行能力还很欠缺,势必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功能的发挥,话语载体的有效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推行与运用上,思政工作者们在教学教育中使用了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但课堂上机械摘抄、放映式浏览讲解课件,缺乏深层次讲解,完全舍弃传统有效的谈话和咨询载体,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领导权
  一方面,传统媒体因为技术等因素难以及时反馈,话语权难以绝对得到掌控,当代大学生接受度降低,纸质传媒、广播电视等传统话语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盲点。另一方面,传播交互性、方式多样性的新媒体受到更多关注和广泛运用;再者,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和各式各样,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把握,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规避负面影响,更广层面上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把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领导权。
  二、新媒体视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生存的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实践活动过程。系统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形成体合力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持。系统论论述到,要件和因素构成系统的要素。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输出能量。系统论这一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要素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体之外,都要同向互动形成合力,成为教育的现实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在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的整合过程当中,我们要关注和分析各个载体个体因素的积极作用,还要关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机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发挥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整体大于个体的整体合力作用,最大最优运行思政教育话语载体平台的效力。
  三、新媒体视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的运行模式
  作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与新媒载体的跨界融合,比如紧扣“核心”载体,巩固课堂载体,完善物质载体,优化服务载体,丰富精神载体,强化实践载体,加强队伍载体,延伸咨询载体,更要积极拓展新媒载体,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新元素,拓展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等新媒体新空间,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臂,加强信息整合、横纵沟通、资源共享,着力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整合形成话语载体合力,更好有效地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提高教育实效性,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培育有用人才。   (一)紧扣“核心”载体
  我们教育者应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二)巩固课堂载体
  课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显性载体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是最传统最正规的影响。其他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课堂贯穿和渗透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
  (三)完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包括建筑风格、校园颜色、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等的物质载体在内,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物质内容以及手段。因为其历史文化积淀蕴涵深厚对大学生的巨大深远的教育意义,是社会和家庭所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因此,教育者应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加强物质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影响力。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四)优化服务载体
  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认识到管理是教育的载体。各项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所折射出来的服务工作要围绕学生中心有效运用,从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思政教育话语权威。
  (五)丰富精神载体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德育实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思政话语载体活动平台,精神载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格潜移默化中得以锻就。笔者有过多年的思政工作经历特别是7年的团青工作的历练,认为在精神载体侵染的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等基本职能和组织优势,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时尚元素新媒体元素,提高文化活动受众度参与度,凝聚青年寓教于乐,促进大学生的精神升华。
  (六)强化实践载体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育人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组织青年道德实践、生产劳动、爱心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七)延伸咨询载体
  E-mail、电子信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比传统的书信更加方便、快捷。学校可公开心理咨询工作师资的新媒体联系方式和平台,学生有问题能及时通过新媒体联系老师,老师用好声音、正能量去主导引导开导疏导。
  (八)加强队伍载体
  坚持师德为上,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九)拓展传媒载体
  我们既要使用好传统大众传媒像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等等媒介,更要开拓多媒体、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高校教育制度深度推进改革,新媒体语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实效性拷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越来越高度关注思政话语载体合力的有效运用与改革创新,以跨界思维、世界眼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丰富传媒载体新空间,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和实效。
  参考文献:
  [1] 吴松强.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17-20.
  [2] 杨芳,郭万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转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137-138

上一篇:工作满意度视角下江苏高校引进“海归”教师的管理模式探析
下一篇:企业薪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