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要实现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需要通过“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也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落实“知识与技能”,一定要上好习题课;习题课上的好,也有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优秀的习题教学的课堂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应该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习题有很具体的要求,特别提到“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现通过一道无机推断题的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对比,感受新课程教学理念在习题课中的落实策略。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必修一
课题:富集海水中的元素——氯
课型:习题课(已要求学生课下完成习题)
案例形式:课题教学片断——一个无机推断题的讲评
习题:
① A、B、C、D四种物质均含有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或者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 X在A、B、C、D中的化合价分别为0、-1、+1、+5。
③ 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 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X、Y、Z的元素符号:X: ,Y: ,Z 。
(2)写出A、B、C、D的化学式:A ,B ,C ,D 。
(3)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课堂实录3-1
【教师】这道题的突破口在哪儿?
【学生】有的学生茫然状,部分学生快速读题,
部分学生回答:X的化合价有0、-1、+1、+5,可能是氯。
个别学生回答:根据②给的化合价,结合③说的变化。
还有学生回答:根据④。
【教师】我们先看化合价,主要根据哪个化合价判断是氯元素的?
【学生】部分学生回答:-1价。
【教师】对。接下来怎么做?
【学生】部分学生回答:根据③,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刚好得到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反应。所以A是氯气,B是氯化钠,C是次氯酸钠。
【教师】很好。D是什么?
【学生】部分学生回答:氯酸钾。
【教师】好。
【教师】展示正确的答案。
课堂实录3-2
【教师】我们先阅读题,注意找解题的突破口。
【教师】读题,在关键的地方加重语气、放缓语速。
【学生】跟随教师读题,有的学生频频点头,有的学生恍然大悟状,有的学生眉头紧锁。
【教师】找到解题突破口的同学,请举手回答。
【学生】甲:②给的化合价,常见为-1价的元素是氯,可以判断X是氯元素。
乙:③说A单质可以和常见一元强碱溶液(肯定是氢氧化钠)反应,A就是氯气。再根据②给的化合价,判断B是氯化钠、C是次氯酸钠。
丙:是④,D受热催化分解,得到元素Y的单质,D就是氯酸钾、Y是氧气。
【板书】(在学生说的过程教师板书。)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现在自己检查原来做的答案对不对,如果不对请改正。
【学生】检查答案,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道题考查了哪些知识?题目是否给了无用信息,即去掉某些信息能否得到答案?
【学生】重新分析题目所给信息和问题。
【师生】归纳习题考查的知识和分析信息是否有多余。
二、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3-1,教师虽然注重学生的参与,但是太急于得出结果,不注重学生审题、解题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反映出该教师对“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认识还不太到位。教师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学生控制太多,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解题思路。
课堂实录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审题,强调找解题的突破口。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读完题目,一个学生说出所找的“突破口”后,教师没有急于推导答案,而是继续让其他学生说出所找的“突破口”。这个过程教师很轻松,给学生时间,听学生说。传统教学中,教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教师听的太少,学生听的太多。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实施新课程,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说的实践、给学生说的时间,教师也要学会听学生说话,并对学生的话给予积极地回应。其次,学生把题中关键的信息点都挖掘出来后,教师又一次“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利用所列信息,再次审题、检查答案(找到症结),这样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独立发展。最后,教师让学生归纳该推断题所考查的知识,以及评价题目(题目所给信息是否多余),为学生从多角度(不同层次)审视习题搭设了台阶。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地指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习题课除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要注意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新的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