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
1. 在氧族元素中,只有氧元素的单质(O2和O3)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
2. 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但O3却是极性分子。
3. 氧元素只有在与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如在二氟化氧(OF2)中氧元素显其最高正化合价为+2价,其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相等。
4. 氧元素只有在过氧化物(如H2O2、Na2O2、K2O2等)中显-1价。
5. 在氧族元素中,氧元素与氢元素能形成氧化物(H2O)和过氧化物(H2O2)。
6.在氧族元素中,氧元素与金属元素能形成氧化物(K2O)、过氧化物(K2O2)超氧化物(KO2)。
7. 在氧族元素中,氧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单质(O2和O3)的氧化性最强。
8. 在所有气体中,只有O2能够供人和动植物呼吸。
9. 在O3层中,O3的含量虽然很小,却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因此,臭氧层被称为人类和生物的保护伞。
10 在氧族元素的单质中,O3的化学性质最活泼(比O2还活泼)并且臭氧具有不稳定、强氧化和漂白能力这三大特性:
(1)不稳定性:臭氧不稳定,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生成氧气,在高温时可以迅速分解:
2O3 === 3O2
(2)强氧化性:O3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凡能与空气或氧气反应的物质都能与O3反应;Ag、Hg等在空气或氧气中不易被氧化的金属也能与O3反应:
2Ag + 2O3 === Ag2O2+ 2O2、 Hg + O3 === HgO + O2
(3)漂白性:臭氧具有漂白性,实质是染料受到O3的强烈氧化作用而褪色。
11. 在氧族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H2O2是强氧化剂。H2O2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都具有强氧化性,其还原产物为H2O(氧元素由-1价还原为-2价)。如:
H2O2 + 2I- + 2H+ === I2 +2H2O、PbS + 4H2O2 === PbSO4 + 4H2O。并且使用H2O2作氧化剂不会引入新杂质,因此,H2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
12. 在氧族元素中的氢化物(H2R)中,H2O的沸点最高,最稳定,且呈中性。
二、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
1. 在氧族元素中,硫元素与氢元素能形成硫化物(H2S)和过硫化物(H2S2)。
2. 在氧族元素中,硫元素与金属能形成硫化物(Na2S)、过硫化物(Na2S2)和多硫化物(Na2Sx,x为大于2的正整数)。
3. 硫元素只有在过硫化物(H2S2、Na2S2、FeS2)中显-1价。
4.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越活泼,一般越容易发生反应。常温下O2与Ag、Hg等金属不反应,但非金属活泼性比O2弱的S在常温下却能与Ag、Hg等金属反应。2Ag + S=== Ag2S、
Hg + S === HgS.
5. 单质硫与变价金属一般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如硫与变价金属Fe、Cu反应分别生成FeS、Cu2S;但S与变价金属Hg反应却生成HgS。
6. 非金属氧化物之间一般不发生反应,但SO2却能与NO2反应:
SO2 + NO2 === SO3 + NO。
7. 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却使二者失去漂白性,这是因为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无漂白性的物质。SO2 + Cl2 + 2H2O === H2SO4 + 2HCl。
8. 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Cl2能使石蕊试液褪色,但SO2却不能。
9. 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SO2、CO和H2都具有还原性,但浓H2SO4不能将SO2、CO和H2氧化,这是因为+6价的硫与+4价硫之间没有中间价态, CO和H2 只有在高温时才表现出还原性。因此可用浓H2SO4干燥SO2、CO和H2。
10. 浓H2SO4是一种酸性干燥剂,一般可用于干燥中性和酸性气体,但不能干燥H2S、HBr、HI等具有还原性的酸性气体。这是因为浓H2SO4能将其氧化。
H2SO4(浓)+ H2S === S↓ + SO2 + 2H2O、
H2SO4(浓)+ 2HBr === Br2 + SO2↑ + 2H2O、
H2SO4(浓)+ 2HI === I2 + SO2↑ + 2H2O
11. 酸与酸之间一般不反应,但浓H2SO4和亚硫酸能分别和氢硫酸反应。
H2SO4(浓)+ H2S === S↓ + SO2↑+ 2H2O、H2SO3 + 2H2S === 3S↓ + 3H2O。
12. 酸性氧化物与酸一般不反应,但SO2与氢硫酸能够反应。SO2 + 2H2S === 3S↓ + 2H2O
13. 强酸与弱酸盐反应可以制弱酸,弱酸一般不能与强酸盐反应制强酸。但有氢硫酸与CuSO4溶液反应可制的强酸。CuSO4+ H2S === H2SO4 + CuS↓。
14. 在实验室用浓H2SO4与NaCl反应制取HCl,可以在强热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Na2SO4;但用浓H2SO4与NaNO3反应制取HNO3时,却不能强热,只能微热生成NaHSO4。
H2SO4(浓)+ 2NaCl Na2SO4 + 2HCl↑
H2SO4(浓)+ NaNO3 NaHSO4 + HNO3↑。
15. 钡盐一般有毒,但BaSO4却无毒,可做“钡餐”。
16.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一般属于化学变化,如O2和O3、白磷与红磷、金刚石与石墨之间的转化等均属于化学变化;但斜方硫与单斜硫之间的转化(S8的组成及硫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均未变化,只是S8分子大晶体里的排列方式不同)却属于物理变化。、
17. 活泼金属与稀H2SO4反应,一般速率很快;但活泼金属Ca、Ba与稀H2SO4反应时,由于生成CaSO4、BaSO4沉淀物附于金属表面,致使反应速率很慢。
18.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与非氧化性酸一般不反应,但Cu与氢硫酸可以反应。
Cu + H2S === H2↑ + CuS↓
19. 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其最高价含氧酸一般不反应,但硫元素的单质与其最高价含氧酸浓硫酸可以反应。2H2SO4(浓)+ S === 3 SO2↑+ 2H2O
20. 在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中,只有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这三大特性。
①.吸水性:是指浓硫酸中的硫酸分子吸收游离态的水,跟水分子结合,生成一系列硫酸水合物。因为浓硫酸中存在大量未电离的硫酸分子,能强烈地和水分子结合,生成稳定的水合分子:H2SO4·xH2O(x = 1、2、3、4),故浓硫酸是一种良好的液态干燥剂,常用来干燥中性和酸性气体,如H2、O2 、CO2 、SO2、Cl2、HCl等,若将其敞口久置就会因吸水而稀释。
②.脱水性:是指浓硫酸能将有机化合物(特别是糖类)中的氢、氧原子按2 : 1的数目脱去(相当于水的组成),使某些有机物发生炭化而变黑如:
C12H22O11 12C + 11H2O、 C2H5OH C2H4↑+ H2O
③.强氧化性:是指浓硫酸分子中+6价的硫容易得到电子的性质,即浓硫酸有很强的氧化性,这是由于硫酸分子中处于最高价态的+6价的硫元素引起的。在加热的条件下,它能氧化许多金属、少数非金属及某些具有强还原性的化合物,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SO2。
Cu +2H2SO4(浓) CuSO4+SO2↑+2H2O
C + 2H2SO4(浓) 2H2O+2SO2↑+CO2↑
2HI + H2SO4(浓) === I2 + SO2↑+2H2O
21. 在常温下,浓硫酸能使Fe、Al、Cr等金属产生钝化现象。
22. 给稀硫酸加热蒸发水分,不能制的纯硫酸,只能得到98.3%的浓硫酸。
23. NaHSO4、KHSO4等硫酸氢盐,虽然属于盐,但具有酸的一些通性,如:
2NaHSO4 + Fe === Na2SO4 + FeSO4 + H2↑、
2NaHSO4 + Na2CO3 === 2Na2SO4 + CO2↑+ H2O
三、硒、碲、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
1. 在氧族元素的单质中,只有硒是半导体。
2. 在氧族元素中,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并且,硒元素被人们称为“抗癌大王”。
3.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也强;而硒的非金属性比硫弱,但硒酸(H2SeO4)的酸性比硫酸(H2SO4)强。
4. 在氧族元素的单质中,非金属单质碲能够导电。
5. 在氧族元素的单质中,碲通常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只能通过其他反应间接制取碲化氢。
6. 在氧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碲化氢最不稳定,碲化氢的还原性最强。
7. 在氧族元素中,只有钋为金属元素。并且,钋的原子序数最大、原子半径最大。
8. 在氧族元素的单质中,钋的熔沸点最高,密度最大。
四、例题分析
【例题1】(09福建高考) 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A. 硅 B. 硫 C. 铜 D. 铁
解析:A项,SiO2不与水反应,错;B项,S与O2生成SO2,再与H2O生成H2SO3,可以与NaOH生成Na2SO3,B项正确。C项中CuO,D项中Fe3O4均不与H2O反应,故错。
答案:B
【例题2】(09年广东高考)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2Fe2+ + H2O2 +2H+ === 2Fe3+ + 2H2O,2Fe3+ + H2O2 === 2Fe2+ + O2↑+ 2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2的氧化氢比Fe3+ 强,其还原性比Fe2+ 弱
B.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在H2O2分解过程中, Fe2+ 和Fe3+ 的总量保持不变
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
解析:结合题给两个方程式,由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比较规律可知,氧化性:是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还原性:是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因此氧化剂H2O2的氧化性比氧化产物Fe3+强,还原剂H2O2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为Fe2+ 强,所以A错误;两个方程式相叠加,即H2O2分解生成H2O和O2,由于H2O2呈弱酸性,所以随着反应进行,pH升高,故B错误;H2O2分解Fe3+ 或Fe2+ 作催化剂,所以总量不变,因此C正确;因为Fe2+ 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2+,故D也正确。
答案:C、D
【例题3】(08年海南高考)下图表示某固态单质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化合物B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 : 5,化合物D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写出A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写出E与A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
(3)写出一个由D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将5 mL 0.10 mol·L-1的E溶液与10 mL 0.10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后溶液的pH 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__;
③加热反应后的溶液,其pH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理由是_____。
解析:由题意知:B和C分别是SO2和SO3。D是H2SO4,A为固体S。E为H2SO3。
(1)H2+SH2S(写成可逆反应也正确)(2)H2SO3 + 2H2S = 3S↓+ 3H2O
(3)C+2H2SO4(浓)CO2 ↑+2SO2 ↑+2H2O
或Cu+ 2H2SO4(浓)CuSO4 +SO2 ↑+ 2H2O等
(4)① H2SO3 +2 OH- = SO32- + 2 H2O
②大于;Na2SO3溶液中SO32-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
③增大;升高温度促进Na2SO3溶液的水解。
五、练习
【练习1】(08年江苏高考)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2SO2+O2 2SO3(正反应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了21.28 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吸收O2,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 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 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欲提高SO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向装置中再充入N2 b.向装置中再充入O2
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 d.升高温度
(3)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用百分数表示)。
(4)若将平衡混合气体的5%通入过量的BaCl2溶液,生成沉淀多少克?
解析:(1)b、c (2)b
(3)消耗的O2物质的量: 0.7 mol - 5.6 L/22.4 L·mol-1 = 0.45 mol
生成的SO3物质的量: 0.45 mol×2 = 0.9 mol
SO2和SO3的物质的量和: 21.28 L/22.4 L·mol-1 = 0.95 mol
反应前的SO2物质的量:0.95 mol
SO2的转化率:0.9 mol /0.95 mol ×100% = 94.7%
(4)在给定的条件下,溶液呈强酸性,BaSO3不会沉淀。因此BaSO4的质量:
0.9 mol×233 g/mol ×0.05 = 10.485 g
答案:略
【练习2】(09年四川高考)过氧化氢是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它的水溶液又称为双氧水,常用作消毒、杀菌、漂白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准确测定了过氧化氢的含量,并探究了过氧化氢的性质。
Ⅰ.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移取10.00 mL密度为ρ g/mL的过氧化氢溶液至250 mL 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移取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25.00 mL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作被测试样。
(2)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被测试样,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请将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化学式填写在方框里。
□MnO4- + □H2O2 + □H+ === □Mn2+ + □H2O + □_______
(3)滴定时,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注入____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 mol/L KMnO4标准溶液VmL,则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______(填“偏高”或“偏低”或“不变”)。
Ⅱ.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该化学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条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实验条件:试剂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氯水、碘化钾淀粉溶液、饱和硫化氢溶液,实验仪器及用品可自选。)
请将他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内容
实 验 方 法
实 验 现 象
验证氧化性
验证不稳定性
【解析】Ⅰ.(1)根据题意应该选用的仪器是容量瓶。(2)残缺方程式配平首先确定缺什么,分析可知缺的是O2,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3)由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只能使用酸式滴定管。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4)根据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量,最后计算出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17cV/200ρ。(5)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有一部分溶液占据了气泡的体积,并没有滴入锥形瓶,则测定结果偏高。
Ⅱ.(1)验证氧化性,选用具有还原性的饱和硫化氢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硫或溶液变浑浊;或者选用有还原性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有碘单质生成,溶液变蓝色。(2)验证不稳定性,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氧气生成;或者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导气管将得到的气体通入到装有饱和硫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浑浊或有浅黄色沉淀产生。
答案Ⅰ.(1)容量瓶 (2)2 5 6 2 8 5 O2 (3)酸式 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4)17cV/200ρ (5)偏高
答案Ⅱ.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氧化性
取适量饱和硫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氧化氢溶液。
(取适量碘化钾淀粉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蓝色。)
验证不稳定性
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导气管将得到的气体通入到装有饱和硫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产生气泡,木条复燃。
(溶液变浑浊或有浅黄色沉淀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