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和乐趣是成功的第一位导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强制性的教学,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疲劳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就意味着失败。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培植起来的。学校是培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园地,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学科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就成为了每个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认知激发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近些年来,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已经下降到最低点。化学需要背的知识太多,有些地方实验跟不上,不了解学习化学的用途和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知道化学的作用。如以“原子——分子论”为主线,讲合成化学的发展,新材料的开发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化学材料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学生就必然会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责任感。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生活重点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如材料、环境、能源等,既要讲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更要注意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有益的。
二、教法激发
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以高度热爱化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把课讲得引人入胜,富有情趣,还要善于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努力创造探索化学奥秘的情境,让学生听得有味、入神,使学生去思考、去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修养,不仅能驾驭教材,而且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法。为此,每位教师对教学过程都应精心设计,严格认真地对待每节化学课。整洁的板书、流畅的语言、规范的表示、逻辑的表达、和蔼的教态等讲课中的细节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时都可以用此法,这种方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活动激发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体验激发
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在化学教学中也会遇到高材生和差等生的差异,因此在学习兴趣上也会有区别,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至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