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美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音美体 >> 浏览论文

美术绘画作品评价探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07月28日
课堂点击:教师在挂出漂亮的展板,完成作业的孩子将作业自由贴在展板上。教师开始点评:“你最喜欢哪幅作业?为什么?”“有没有谁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请大家把笔放下来,抬起头,一起看看同学们的作品。”大部
课堂点击:
教师在挂出漂亮的展板,完成作业的孩子将作业自由贴在展板上。教师开始点评:“你最喜欢哪幅作业?为什么?”“有没有谁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请大家把笔放下来,抬起头,一起看看同学们的作品。”大部分学生还是低着头,忙于完成自己的作业。
    这就是我们在众多的美术评比课或者是观摩课上的镜头。我们可以回想起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上得如此虎头蛇尾。许多教师重在教学的的导入、讲授,而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就草草了事。甚至学生在作业评价环节不懂得如何参与,大部分学生都会在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为什么在大谈重美术作业评价的教育时代,课堂的评价照样如此糟糕?
问题反思:
我认为形成这种困境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美术教师的常规教学中忽略了作业评价这一环节。与其说忽略,我更想用“省略”一词。课堂反映着现实问题,可见我们平时的作业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忽视学习过程。美术作业还是传统地凭“画”打分,学生把完成的作业交到老师的手中,老师综合评定其等级或给一个分数。其实教师用自己心中的那“一把尺”,去衡量几百名学生的一幅幅美术作品,事实上缺乏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定,而且对美术学习的反馈作用是很小的。
忽视学生个性。教师在给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打分时,就用美术教师自己的“一个标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纵向驰骋;忽视了“因材施评”的个性化评价,最终将扼杀部分学生的艺术个性。也意味着一开始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也抑制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于是到了高段,便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忽视学生评价。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一向来是老师一人说了算!因为大凡教美术的老师,在别人(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等)眼里,他是美术方面的“至高无尚”,任何人都不敢“小看”,于是在学生心中,就形成一种意识——美术老师说自己的画好就好,自己毫无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意识。一种依赖,便由此生根。殊不知,自己也可以是评价自己作品的一方。
策略追求:
为了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尽量不给教师增加额外的负担,我们要设计出平常课的评价方式,并且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走近美术评价,学会评价呢?
一、观察,观察,再观察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许多的感觉体会都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的观念。艺术作品以艺术形象打动观众的,学生要了解、评价作品的深层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认真观察画面中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触、不同感觉的色块、不同质感的物体。例如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画面所反映的季节,以及在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她们的动作,她们的穿着,她们的劳动内容等。
二、想象,一切艺术创作的翅膀
想象是美术评价的翅膀。我们在进行美术评价活动时,通常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想象的方法来展开讨论。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讨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这样才有条件评价作品。例如,欣赏达·芬奇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时,蒙娜丽莎那具有无穷含义的微笑,可以引起观赏者无尽的联想与深思,想象她的笑是对生活的幸福微笑,或许是慈母般的温柔微笑,或许是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的微笑……学生无限的想象,使评论热烈而充满生机;又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凡·高作品《向日葵》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向日葵的红色,在观察中使他们联想到红色好象熊熊燃烧的火焰,是那么的热情、奔放,接着展开讨论,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培养艺术想象应从小开始,在进行低年级的专题作品欣赏时,可以让学生先想象再让学生欣赏。因此,通过想象展开评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使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关键
在课堂上,我们除了培养学生敢画、敢想、敢评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的表达,学生只会讲“真棒”、“我喜欢”、“我觉得它非常美”这些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讲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用词恰当、语言丰富、评述准确生动是一种能力,必须在平时的美术评论活动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刚开始,学生评述作品,往往只会用“画得很美”等一些简单句子来回答,这时候,教师就循循善诱“美在哪里?可不可以从构图、人物形象塑造,从色彩、线条或者主题上来评述”。经过启发,大家根据欣赏的内容,挑选老师口头提供的词汇,构图可用合理、严谨等词;色彩评述可选用黑板上的词汇(教师事先准备好):对比强烈,和谐统一,明亮清新等;人物形象塑造用讨论法来用词,比如:很有个性,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应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缺少词汇的窘迫感。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就会越来越多,词汇就会用得更加灵活、贴切,评论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四、多元思想促使评价能力的提高
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进行学习、比较、评论,不断开阔视野,接受新的美术语言,丰富创造手段。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评论时,尽可能引导学生多接受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熏陶。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任何一样经典的艺术品往往是紧密结合历史背景、当地风俗环境等一些内容进行综合表现的。例如,欣赏《脸谱》时,学生讨论脸谱色彩在塑造人物性格时的作用外,还要涉及到中国戏曲的历史和戏剧的知识,如中国戏曲的分类、中国戏曲脸谱的特征、戏剧的行当等,所以在评论时,除了讨论本身内容之外,还要触类旁通、旁征博引,这样才能更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艺术评价不是评论家的专利,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近美术评论,扎扎实实,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真正的接近艺术评价、走进艺术评价、学会艺术评价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下一篇: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