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美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音美体 >> 浏览论文

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07月28日
儿童是谁?儿童美术是什么?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美术领域,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天真弱小的精灵、承传文化血脉的民族后裔,虽然无力选择成人世界的给予,但他们已是美术的实践者、欣赏者和接受者了;作为素质
儿童是谁?儿童美术是什么?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美术领域,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天真弱小的精灵、承传文化血脉的民族后裔,虽然无力选择成人世界的给予,但他们已是美术的实践者、欣赏者和接受者了;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审美经验将影响的不仅是成长到成熟时期生命个体的文化状态,更关系到未来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甚至民族审美基因的优劣。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涂鸦期或象征期,原创儿童美术作品的 独特视觉语言 都更能呈现艺术的本质精神。当我们面对那超乎寻常的创造和幻想时,再也无法回避真实 所带来的灵魂震撼。        
  我们习惯将儿童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儿童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存环境、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儿童思维与个性的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能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中写到:“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
  对儿童美术的内在特点,美术理论家表示关切。邵大箴先生谈到: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方面,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翟墨先生认为:儿童美术不是习惯概念的小儿科似的“小”美术,儿童是真正的艺术家,宇宙精神通过他们的手再现人间,透露出艺术最珍贵的信息;与儿童相比,“成人”美术是“小”,“儿童”美术是大;从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成人”美术形成于既定的社会历史和教育背景,儿童是美术的未来。
  然而,作为生命特定时期的产物,儿童美术短暂而炫丽,失去珍爱与引导就会自生自灭。儿童美术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它在引领孩子感悟美的同时也为他们开启了心智之门,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 关注儿童美术即是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和创造精神的理性关注,真正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与社会进步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儿童美术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中国教育部门对儿童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视表现出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积极态度与官方努力。 对儿童美术在素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使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理论基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真诚地投入进来,在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如常锐伦、尹少纯、杨景芝、谢丽芳、关小蕾、廖雨兵等;美术理论界如邵大箴、陈绶祥、翟墨、陈履生等。第一线少儿美术工作者的教改热情,促进了课内教育现代化、多元化的同时,课外教育也异常兴旺,形成中国儿童美术有史以来最为昌盛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和对儿童美术实施量化标准考评的导向偏差,使各种具有商业目的、背离儿童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和美术竞赛活动有成为主流趋势。其结果是 : 原本有天赋的儿童在考级制约中从丧失艺术感觉到痛恨美术;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成人虚设的荣誉前习惯于品尝功利的滋味;原本有责任感的教师亲手修改孩子的作品以获取某种认可;原本最能体现艺术创造精神的儿童绘画按奖评标准形成新的模式套路。
以上现象的发生与中国空前的商品大潮和教育体制仍有待完善不无关系,各种诱惑使得本来不具备坚实专业理论体系基础的儿童美术显得异常脆弱,一旦忘却儿童美术创作的基本特点、疏离责任、盲目“商业化”和“世俗化”,势必进入异化的怪圈之中,形成对儿童健康精神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专家学者对此极为忧虑并呼声强烈,教育部和文化部已开始重视并做出相关努力。
  美术界具体职能部门的较少“介入”和理论的弱化和使中国儿童美术在经常意义上仍成为爱心、慈善、或某个政治活动中的点缀品,停留在文化馆、少年宫等群众文化层面及妇女儿童的特定人群,对儿童美术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知和深入探究,以致本属于儿童美术范畴的特殊教育形式被常规艺术教育的规范化模式所消解, 我们清楚意识到: 儿童美术理论滞后与深度困乏所带来的尴尬和危机将直接影响中国儿童美术事业的正常发展,作为正确构架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中国儿童美术理论体系应早日形成。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美术理论的基础构建已落后了数百年,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崛起使儿童艺术首次得到高度重视,理论界的学者们从对“儿童艺术家”们浪漫式的好奇迅速发展为美学领域的深刻研究,经历了不同流派的变迁,令人尊重的传统与革新精神共同发挥作用。理论指导着教育理念的方向和实验,其结果又推动着美术理论的深化和教育纲领的演变,几百年的良性发展已在欧美国家的国民审美素质、以至整体生存环境的美感上得以体现,根据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出台的 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在前言中写到: “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上一篇:儿童画与儿童的心灵自由
下一篇: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美术综合.探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