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层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已经在很多学校进行探索并实施。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化学分层教学的做法,主要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练习、作业分层,单元测试题、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关键词:分层次 教学 因材施教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必要
陶行知说得好:“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多层次”教学,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过程的起点,使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学习。对于有一定深度、难度、综合性的问题,则采用铺垫过渡的方法降低难度,使学困生能学、中等生想学、优秀生乐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标”。
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小学升初中是按照免试就近的原则划片入学,原来的“筛选”已不再存在,因此升入同一中学的学生,无论是思想品德,还是知识能力差异都十分突出。如果我们通过编班来解决统一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矛盾,会挫伤学生自尊心,不利青少年身心健康,促使“好生”与“差生”更是两极分化,增加学校管理难度。结合现在的普遍情况,现每个班级均有五、六十人,面对班中这样具有个性差异的几十位学生进行同步教学,不言而喻产生许多弊端,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法,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分类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分层
学生结合自己实际,以自愿报名为原则,按好、中、“差” 把学生编成C、B、A三个组,根据每单元测试的成绩及平时作业成绩的情况,学生可提出新的要求,选报更适合自己的一组。编桌位时,以C、B、A适当搭配前后两桌4人为一组,以便于互帮互学。如果我们热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对其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促进分层教育的成功进行。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学习目标都能处于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感受,使学困生消除畏惧心理,增加自信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我们要想学生思维活跃,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就必须让全体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设计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注意控制适当的难度,要防止问题的简单划一。对A组学生的问题要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目的在于理解跟记忆基础知识,学会解最常见的问题,使他们得到一些成就感;对B组学生的问题应起点略高于A组,以理解概念,学会解答一般问题的方法为目的,难度以例题的简单变式,一、二个知识点的小综合为主,使他们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对C组学生设计的问题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化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多作考虑,独立解决难度大的诸如探究推理题、计算题。
(四)练习、作业分层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作业来实现。而恰当、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作业,又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所必需。布置练习、作业不能一碗水端平,也要注意“因材布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布置不同的作业,主要围绕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进行分层设计,A组学生控制作业量、降低难度,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牢记解题思路;B组学生保持难度,掌握一般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C组学生减少作业量,增加作业难度,寻找解题思路,同时引导注重课外知识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业的分层,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给予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五)单元测试题、评价分层
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单元测试时,我们设计不同的测试题供A、B、C三组学生选择,这样既不会使C组学生因成绩优异而沾沾自喜,又不会使A组学生因成绩太差而垂头丧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分层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而分层推进教学的测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分层教学体现了教育教学方针,从中反映的教育观跟学生观还有质量观,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教学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使我们更懂得赞赏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拉近师生关系,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韩晓芳.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5):30-32.
[4]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5]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南宁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