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重新改造或组合开发新的东西的能力。也可理解为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新颖别致,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通过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通过“液体变色”、“魔棒点灯”、“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作的鸟笼”等插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化学科学的伟大,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设想,发展创新思维
“大胆设想”是敢于创新的前奏,实验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设想,引发学生设想,以此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引导学生展开设想①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希盐酸?②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③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有些学生认为都可以,理由是它们都产生CO2,但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要求来看,能吗?笔者就支持学生上讲台,按其想法一一大胆实验演示第一个设想实验,同学们观察到,刚开始能反应,一会儿反应就停止,原因是石灰石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固体,阻止了反应进行。演示第二个设想实验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往澄清的石灰水,结果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为什么?原因是用浓盐酸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杂质氯化氢气体的缘故。演示第三个设想实验时,同学们观察到反应很剧烈,一瞬间,反应就完毕,显然来不及收集。通过以上实验,使同学们深感高兴,这是因为其设想通过实验都得到了不能代替的原因。使学生既领会了知识,又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注重问题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时学法渗透;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渗透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等方法,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四、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如:教学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一性质时,教师提出“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又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的结论。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建议”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创新意识。如在讲解盐酸的化学性质之一,铝和铜盐溶液反应时,笔者先讲清楚反应前铝和盐酸溶液的颜色、状态,然后演示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结果,学生们发现此反应速率很慢,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而用已除去表面氧化铝的铝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时,学生们观察到有较多气泡产生,铝丝表面很快有红色固体析出,用手触摸试管,明显感到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反应完毕试管中除有了红色固体外还有红色胶状沉淀,那么,为什么铝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不同呢?这“反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为什么?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这主要是铝的亲氧能力很强,在铝丝插入硫酸溶液中,铝丝的表面很快生成氧化铝膜,阻碍了内部的铝与铜离子反应,而CuCl2溶液中的Cl能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析出的铜和未反应完的铝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的速率。接着,笔者又演示了钠和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此实验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惊奇,笔者进一步引导讨论,那么用什么金属与铜盐溶液反应最合适呢?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被激发,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选用锌、铁都能很快置换出铜溶液中的铜。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既使学生更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这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在教学科研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