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消防经费是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用于武警消防部队及其管理的政府专职消防队履行《消防法》赋予的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等职能的相关经费。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保障能力,是事关消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的现状,重点从长效化、精细化、常态化、科学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完善武警消防部队经费保障机制的路径选择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消防事业 经费管理 保障体系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122-02
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相继出台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对建立地方消防经费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这些政策和制度有效解决了武警消防部队经费供应渠道问题。随着各地地方消防经费总量的激增,给武警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更大挑战。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对于提升经费的精确化保障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地方消防经费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现状
1.保障力影响因素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是地域差异性大。各地武警消防部队的地方消防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予以保障,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财力迥异有别,保障标准参差不齐,保障水平高低不同,保障能力强弱不一,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地方消防经费投入不大、保障困难,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消防事业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二是意识观念差别大。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消防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政府领导消防工作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但也有不少职能部门依然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甚至认为部队经费应由中央拨款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还跟不上,这给各级武警消防部队争取地方消防经费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往往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沟通协调。三是政府专职消防队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尽管有些地方将聘用的合同制消防队经费保障纳入地方财政予以保障,但落实难度大,存在政策执行力不够、部门推诿扯皮、刚性措施“疲软”等问题。有的地方仍未制定相应的保障标准和政策措施,政府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专职消防队员工资和生活待遇方面不能从政策上得到保障,供养水平低,陷入“临时工”的尴尬局面。
2.经费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武警消防部队经费的使用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事关部队建设发展大局。尽管近年来各地对地方消防经费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但仍然存在不严格、不科学、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预算执行不严格。不少基层单位未按项目、开支内容和支出标准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批复的经费预算,而是对经费重新进行分配和安排,擅自改变经费用途,造成经费挪用。二是开支随意,造成浪费。个别单位将地方消防经费视为“香饽饽”,经费开支大手大脚,把关不严。部队会议室、荣誉室和俱乐部等装修追大求洋,讲究奢华;信息化建设借高科技之名大肆投入,普通办公电子用品购置追求名牌、高配,移动网络终端不论业务是否需要,不管使用率高低,都一律按人头配置,造成大量闲置和铺张浪费。三是核算基础不科学。具体体现在会计科目分类、设置不合理上。个别科目核算内容多,业务量大,但科目级次却很低,如“业务用房修缮费”、“装备维修管理费”等科目列入“维修(护)费”的明细科目,“消防宣传费”“、搜救犬经费”等科目列入“其他业务费”的明细科目,而“维修(护)费”和“其他业务费”科目却与支出不大、内容单一的“印刷费”、“物业管理费”、“租赁费”等科目并列。再有,消防器材装备在武警消防部队资产中,数量最多、价值最大,但在“固定资产”的明细科目中却没有匹配的科目进行核算。科目设置不合理造成会计核算结果不能全面反映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信息也就不能有效地为管理所用。四是审计监督不到位。大多地方财政、审计部门未将地方消防经费的使用情况纳入常规审计,而部队内部审计往往对“自己人”有较大的宽松度,不能从严监督经费使用。
3.存在“重钱轻物”,资产管理力度不大。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消防器材装备疏于管理。消防装备器材种类繁多、数量大,管理有难度,有的单位领导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观念,固有老化的思想认识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和麻痹思想,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对消防装备器材的管理不规范、不精细、不到位,普遍存在资产账实不符、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现象。
4.财务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绩效不佳。武警消防部队基层单位尤其是大队一级单位未设置财务人员编制,财务工作往往由防火监督干部兼任,人员良莠不齐,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精,能力不强,财务管理水平上不去,经费管理效果欠佳。
二、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的对策思考
1.强化长效机制建设。着眼推动部队建设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这是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的根本保证。一是建立省级财政保障体系。采取“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市县消防队站、器材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对经济发达市县省级比例可以小一些,重点向贫困市县倾斜,逐步形成上下合力保障制度网络。二是严格目标管理。以政府督办为推手,全力推动省级政府将地方各级财政落实消防业务费标准,纳入省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政府年度考核的一项硬指标。同时部队内部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与全年工作绩效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以目标牵引经费保障工作落实,切实做到依法使用、规范管理。三是建立专职消防队保障机制。重点是推进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工资标准和生活待遇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省级政府出台指导意见,确定政府专职消防队人员工资不低于当地在岗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且应与其承担的高危性职业相适应,当地市县政府或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工资标准,并制定伙食、被装、医疗、保险、住房、抚恤等方面的标准制度,确保经费保障有法可依、依法保障。
2.强化经费精细化管理。精细管理、精准使用、精确保障,是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的根本所在。全面管理好地方消防经费,必须做到“四要”:一要加强预算管控。地方消防经费的投向与投量,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地问题,关系到民生民安问题,关系到武警消防部队长远建设发展问题。必须正确地把控好经费的投向投量,严格预算管控,强化预算约束力,细化预算执行力。对已经批复的预算要严格执行,对追加调整的预算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办法和审批制度规定的程序,依法追加调整。不能擅自改变预算,变更经费用途,挪用项目经费;不能滞于执行,造成财政资金结余沉淀;不能用地方消防经费滥发奖金福利,将业务经费挪作人员生活费。二要厉行勤俭节约。要通过严格管理、科学管控、勤俭办事,把钱花在点子上,努力让有限的经费产生最大的效益,为消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节约干事创业,通过聚合预算盘子,集中财力保障重点建设;盘活资产资源,加大资产统筹调剂力度,挖掘内在潜力,实现物尽其用,物尽其效;压缩行政性消耗支出,节约用好每一分钱,杜绝重复建设,遏制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要完善结算手段。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改革,对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支出,一律使用公务卡结算,未纳入强制结算目录的支出,如具备刷卡条件的也使用公务卡结算,财务人员要认真核实消费信息,把好审核关,确保经费开支的真实性。运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防范可疑资金进出和违规资金支取,强化资金管控,全方位监控部队资金流向流量。研发建立结算管理系统,使经费结算报销自动比对预算、核查标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预算执行,把无预算、超限额的开支拒在经费结算门外。四要规范核算科目。结合管理需求,新设“营房管理费”科目,将“物业管理费”、“租赁费”、和“业务用房修缮费”科目合并到该科目作为二级明细科目,用于核算营房修缮改造、设施维修保养、绿化亮化、营房租借等支出;新设“办公费”科目,将“印刷费”、“邮电费”等科目合并到该科目作为二级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办公用品用具购置及维护、包裹邮寄、印刷表册资料等支出,而原“邮电费”中核算通信电话费的内容,合并到“消防信息网络运行维护费”科目中;将“装备维修管理费”、“消防宣传费”、“搜救犬经费”提升为上一级明细科目。
3.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抓好监督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监督重在日常,重在严格。要针对当前经费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整合财务、纪检、审计三方监督检查的有效机制,加强定期检查和日常监督,实现检查信息共享、检查结果共用,切实将财务检查严格化、纪检监督常态化、审计监督全程化很好地融为一体,增强监督检查实效,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强化结果运用,加大惩处力度,对经费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依规从严查处,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责任追究,有效整肃财经秩序,营造依法理财管财的环境。
4.强化财务人员能力素质建设。能力素质高不高,不仅关系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关系到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精通业务的财务队伍,是加强地方消防经费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集中培训、跟班轮训、岗位练兵等活动,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地方职称考试,苦练本领,打造精兵,并实行财务工作责任追究制,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与财经法纪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法规意识,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大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各级后勤财务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认真履职,以高度负责、认真细致的态度扎实工作,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参考文献:
[1] 卢春雨.关于贯彻落实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思考.经济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