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哲学 >> 浏览论文

在哲学海洋中扬起生活之帆——探索生活化哲学课堂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2月02日
摘 要: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也应该做到“源于学生生活”、“立足学生活动”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树立“基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贯彻“通过

摘 要: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也应该做到“源于学生生活”、“立足学生活动”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树立“基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贯彻“通过生活”的教学策略和实现“为了生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提升认识,回归生活,运用知识,使哲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赋予哲学课堂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味。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哲学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那么如何让哲学课堂奏响“生活化”的乐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导入生活、感知生活――树立哲学课堂“基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节课堂学习的气氛,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就会认真,情感就会投入,行为就会主动,教学效果也就比较理想。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做到新课导入的生活化,就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历史的主体”一段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本地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学生一听到这熟悉的、乡味浓浓的本地戏曲,立即提起精神,细细品味起来。欣赏完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我们的越剧是谁创造的吗?它起源于嵊州哪里?”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议论纷纷,可是没有人知道是谁创造了越剧。面对这一情形,我加以引导:“越剧是嵊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创造者。这说明了一个哲学道理: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问题。”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贯彻哲学课堂“通过生活”的教学策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政治课强调回归生活,就是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思想政治课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
  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在以课本为依据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时事材料,构建参与式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了,你会扶吗?通过观看视频“老人摔倒你就去扶,群星为你撑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①如果是你碰到有老人摔倒了,你会怎么做?②你赞成哪种观点?③若摔倒的是你的亲人,你怎么想?然后派代表发言。通过这种参与式的讨论和学习,学生真正掌握了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知识点。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品尝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和方法,并坚定了自己在生活中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心。同时也说明生活体验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桥梁,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
  三、发展生活、享用生活――实现哲学课堂“为了生活”的教学目标。
  哲学课要回归生活,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选择要面向生活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体现,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部分内容时,适逢社会上流传着“最美”的事迹,如最美的婆婆――陈贤妹,向血泊中的小悦悦伸出温暖的手;最美的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坠落女童;最美的老师――姜文、陈霞,因为强烈的责任心,细致的观察判断力,她们救下了煤气中毒的学生一家三口。我适时地介绍“最美”的事迹,并重点引入本省“最美的妈妈”这个事例,视频展示当地新闻报道,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吴菊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称赞她为‘最美的妈妈’?”很多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一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能奋不顾身地徒手去迎接,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挽救了妞妞的生命。”进而提问:“那么,由此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符合什么标准?”这时候,学生都轻松地得出结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由于学生对这个事例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对知识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
  这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生动鲜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的体验中获得对抽象、难懂政治理论的理解,也使课堂少了说教,多了真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教师要将哲学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学习和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服务。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愿“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给哲学课堂开辟一片春意盎然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彩霞.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4).
  [3]胡强辉.论新课程的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
  [4]谢绍�.政治生活教学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上一篇:从中西哲学思维差异看两者造物哲学
下一篇:哲学及哲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