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生物 >> 浏览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先遣式教学”及其系统性评价的运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1月23日
一、“先遣式”教学的内涵与执行 “先遣”这个词,顾名思义,易让人想到预习以及课前学案的设计。那么,已经有了诸多针对学案的创新设计,我们还要讨论什么更新的东西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生的问卷调查(表一)

一、“先遣式”教学的内涵与执行

“先遣”这个词,顾名思义,易让人想到预习以及课前学案的设计。那么,已经有了诸多针对学案的创新设计,我们还要讨论什么更新的东西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生的问卷调查(表一):

在针对高中一年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2%以上的同学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而到了高二,这个数据上升到了63%,原因是高一科目太多,作业太多,根本无暇顾及预习的问题。特别是小科目的生物学,学生一般情况都会首先考虑语、数、英,再考虑物理、化学,最后才是生物。而学生反映,有了课后作业,就很难完成课前预习,除了部分尖子生,大多数学生喜欢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直接找人问,或者抄袭,原因除了自身的懒惰之外,还有的就是因为作业太多。有趣的是,高一年级有48%的同学对第6项满怀兴趣,高二更多,也就是说,学生喜欢在作业中有一点新挑战,这也反映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充满了探索新奇事物的激情,以及对表现自己的渴望。生物学的特点恰恰也符合了他们的心思,因为生物学是一门充满了探索的前沿学科,趣味性相对来说也比较浓厚。

事实上,有调查显示,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学习策略,在计划调节策略、记忆组织策略和自我管理策略上的表现尚可,经过进一步的指导,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高一学生的考试心态较好,不会因为过分焦虑而严重影响考试成绩。当学习任务重、难度大时,更需要辅以良好的学习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提升学力的组成部分。

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学的利与弊,提出“先遣式”教学,而所谓的“先遣”并不仅仅是课前学案这么简单,它应该贯穿我们教学前前后后的整个环节。

1. 将课前学案与课后作业融合一体。

这里的课前学案,既可以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跳跃式的内容。我们要的是学生充满兴趣地去翻书,将这些知识记到心里,而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比如,在“必修一”的教材里第三章就开始讲解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的内容就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与功能,但是这一节仅仅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与蛋白质,并没有去解析它们是如何排布构成的,直到第四章才会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此时的好奇心,在作业中穿插涉及“脂质与蛋白质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相关的题目,并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翻书找答案,教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和鼓励,而不仅仅是检查任务。这样,这部分知识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并成为其充满激情学习下一步知识的动力。

2. 学科之间的相互“预习”与探索。

作为理科科目,生物化等学科之间应相互联系、融会贯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这种“原本是一家”的优势,而不是孤立的在自己的“阵营”里教学。例如,在高一刚开始不久,学生就会抱怨生物学科太难,原因是,当化学还在从很简单的无机化学慢慢入手的时候,生物就开始涉及有机化学,比如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如图一):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这个结构式中涉及了“羧基”“侧链基团”“氨基”这样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基团?学生根本很迷茫,倘若这样的内容,一味依靠老师给出,学生难免会因为过难而感到乏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一开始还对生物学充满兴趣,到了这个地方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学科教学最怕的就是学生失去兴趣,相当于阵地失守,想再收复,未免难上加难。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前准备,以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处展开小组教学,让学生分组行动,翻阅查找化学书,或者求助化学老师,再以活动的方式让各组充分发挥和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生物学科内容过难带来的冷门和尴尬,顺利地通关,也能让学生对化学的部分知识提前预知,树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理科学科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瘸脚”。

在生物“必修一”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比如之后的氨基酸聚合为蛋白质的“脱水缩合”,核苷酸的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先探索,教师再加深巩固。而对于“必修二”中的“衍射图谱”等物理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去拓展。教会学生怎么去学,远远比只教会他知识重要得多。只有教会学生将各学科联系起来相互拓展,适当地扩大战场,才能在自己的阵地上有所建树。

点击浏览下一页

3.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环境教育的基本课程组织模式,渗透相关知识点。

渗透模式也称多学科模式,是依据课程目的与目标,将适当的环境内容(包括概念、态度、技能等)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例如,在“必修二”的遗传定律的教学中,传授遗传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同时,就可以提问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有没有学习过相关的各种定律?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氛围。进一步,就可以提出:我们的生物遗传学中,有没有第三定律呢?第三定律也是孟德尔发现的吗?大致是什么内容呢?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拓展生物知识。其实,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中,有效地设置环境和案例,适当地穿插新词汇,并鼓励学生查阅书籍得出结论,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的活泼化、高效化。

4. 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追求思维容量最大化。

在周末和假期,可以适当地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这些作业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以及还未学的内容相关联。回校后在课堂中,让学生用演讲等形式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系统化。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必修一”的《光合作用》这一环节中,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可以与探究呼吸作用的条件对比结合,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利用家里的电脑,让他们明白,电脑不是仅仅用来打游戏那么简单肤浅。

以上只是部分方法的例子,其实只要有心,教师总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找到办法,让生物学科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连贯地完成更多的内容。

二、后期评价的设计

在结束了“先遣式”教学的各种设计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其建立一个评价系统,建立的方法是多样的,下面列举一些样式。

比如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科之间的相互“预习”与探索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问卷调查,帮助我们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见(表二):

问卷要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特别是一致性,同一年级的学生,在接受问卷测评后,各衡量结果间显示出来的情况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成绩呈正相关,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或许就比较有效了。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思考角度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同。通过问卷调查,不仅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的调整,还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如果能针对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评价反馈,并系统地分析,那么联系起来对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就能提供更多更有利的支持,也能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发展的技术支持。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做好教学评价与激励工作
下一篇: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范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