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语文 >> 浏览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1月16日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兴起于美国,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兴起于美国,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关键词】小组合作 兴趣 创新 研究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的班级教学结构,它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促使学习的进步都有极大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同时又带动小组整体发展的合作学习模式,它淡化了教师的权威,促使小组成员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进行学习,使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从教师通常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成绩、人格特征、兴趣能力、文化差异等因素,将班级分成由2—6名的同质或异质小组,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环节,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间交流,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进行整体评价。因此分组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一般分成4-6人的小组较为恰当,这便于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我所教班级每组6人,由于担任了班主任,分组既考虑了语文学科优生与差生的搭配,还考虑了学科间强弱的组合,这更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相互提高。小组成员一旦确定,我便让每个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长,并讨论给自己小组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如“生花之笔”、“扬帆”、“战狼”、“爱拼才会赢”等。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要求人人有事做,尤其要给差生赋予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成功的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会无所事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科学泰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互助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小组合作学习便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读书、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见解并与大家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教育工作都明白,学生是乐于相互间的交流的,正如关注学生交往状态的契诃夫曾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常规的教学课堂,一些教师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或其它策略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评讲试卷的课堂,往往是满堂灌,教师一评到底,忽视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评讲试卷时,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先让每个小组内部合作讨论,纠正错误,如果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然后提出来让其它小组帮助解答。实际上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试卷众多错误都能得到纠正,如果全班小组还不能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便起到引导的作用,师生合作解决难题。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这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2.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了条件。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保留了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便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这样能增加小组学习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如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朱光潜先生举了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这一事例,《史记》李广射虎原文为:“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认为王若虚的改动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他认为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这一段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也认为王若虚将原文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不妥,但分析角度与朱光潜先生不同,他们认为李广是一名出色的将军,精于打猎,一般情况把“石”误认为“虎”可能性小,王若虚改的句子中没有“草”这一环境,原文“尝见草中有虎”的“草”,或许此时有风,让石头若隐若现,李广把“石”误判为“虎”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在激烈的争论中,另一组学生针对王若虚将原文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提出了与朱先生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王若虚的改动比原文更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原因是原文的“中石没镞”和“视之,石也”自相矛盾且重复累赘了,已失去了惊讶之味。其实2005年12月15日在《中国学科网》登载了一篇文章《我改“李广射虎”》表达了与我班学生同样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学习中,往往能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让学生闪现创新的火花。
  3.小组合作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研究性学习将个人学习、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结合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内容多,而语文课的时间少,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完成任务,采取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拓展语文学习的信息空间。教师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让各小组自行选择主题,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归纳总结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小组间共同协作、交流、分享,这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研究能力的提高。如2011年11月1日,重庆江津中学的邓春齐老师上了一堂“归去未必真悠然——陶渊明诗歌选读探究性学习”课,在课前便让各小组分工收集陶渊明的相关资料: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陶渊明的十首诗歌(田园诗、饮酒诗、咏志诗)。然后课堂组织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展示,整堂课气氛活跃,信息量大,师生共同分享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这是传统教学课堂根本就无法完成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生交流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过了教师预设的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充分地得以体现。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式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