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语文 >> 浏览论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10月17日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要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在教学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要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语文;教育

    近年来,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样一个观点。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使学生更全面、主动、和谐地健康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就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拟就此问题做些探讨研究。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育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气氛处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是表现出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做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这就表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他们身心发展急剧,情绪波动大,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性格、自我认知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倾诉,与他们平等交流,指导他们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生活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打消学生的顾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乐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在这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心理,及时给予引导教育,工作效果自然更好更明显了。所以,营造一个积极、互相信任、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深入研究教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于教材,构建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的篇章,众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许多心理教育材料,或显性或隐形的都渗透着对学生行为规范、思想感情、人格要求的教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掘这一资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深入领会课文的典型人物和思想意义,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弱点与人格缺陷,我们先通过对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分析评价,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深入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主人公的悲剧是由于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所致,然而,为了偿还债务,玛蒂尔德经历了十年的艰辛,在厄运面前她表现出的勤劳坚强、勇敢果断又值得赞美。之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谈感受,取长补短。这样下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还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又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文章通过描写作者与朋友在秋夜泛舟江上,观赏江景月色,饮酒诵诗,谈论人生哲理,表达了苏轼在人生的失意与挫折面前旷达的胸怀。结合对苏轼的人生经历的讲述,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应该沉着面对,处变不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思想。

    通过介绍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树立榜样。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所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立体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思想意义,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鲁迅弃医从文,面对反对政府的迫害毫不畏惧,用笔和文字作武器与敌人作斗争;史铁生双腿残疾却顽强求索,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教育的生动材料,让学生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用饱含感情的话语、抑扬顿挫的语调,运用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在新课开始时设计别具一格的导语,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乃至提高课堂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满怀激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通过满怀激情的朗读,诗中壮丽的图景和豪迈的情怀很快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境界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探索新的东西,希望尝试新的体验,求知欲旺盛,但是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敏锐地把握心理教育契机,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诸如口语交际、辩论、演讲等活动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才能,这其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活动的过程、参与程度和结果呈发展变化,有所体验和感悟。
    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能倾诉情感、展示才识。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作三分钟的演讲。

    可分别以“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事例进行论证。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它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朗诵、影视欣赏、作文互动等。多媒体电脑教学的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手段更加多样。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为学生喜闻乐见。

    由于学生对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因而有很多心理郁结。这时,学生就有了倾诉与宣泄感情的需要,写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之一。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语言的成熟。课堂上,通过把学生常想常关注的问题纳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一方面即可满足学生倾诉的需要,解决心结;另一方面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和事。

    通过写作,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这些人和事,从中领会拼搏、抗争、关爱、感恩等众多元素对他们自身人格的启迪。因此,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宣泄,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

    课外,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或周记,让学生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对一些人和事真实的想法和真切的感受。在其中,学生拥有了倾诉的对象,减少了孤独与无助感,教师借此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通过笔谈来沟通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更深入地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疏导与教育工作,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周记或日记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魏书生老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他不是对学生作简单的批评教育,而是让学生写日记,也叫“心理病例”,剖析自己的思想,寻找错误的根源,挖掘心灵中的美,用美去战胜错误。学生通过这些心灵对话,进行自我教育。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如组织学生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书法比赛、记者采访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班级中,可订阅《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感受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在寒假和暑假,向学生开具“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阅读兴趣。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教师还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实效,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

    心理学上有一条“就近吸引”原则,是说人们容易对身边事情感兴趣。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依仗语文为信息传递工具。有生活就有语文,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关心时事。还让学生人手准备一本“信息录入簿”,收集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积累课内外书刊上见到的好词佳句,定期打印出学生的摘录,供大家欣赏、借鉴,让大家体会到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乐趣。同时,也让语文用于生活实践,创设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了经验、丰富了积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样我们语文教学的作用与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育对时尚用语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