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单纯地通过讲述给学生塑造一些平面化的人物形象,这使得小说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在小学的小说教学中,应巧妙还原场景、鼓励个性阅读、重视拓展延伸,以此在使学生感悟故事情节的同时,提升阅读兴趣,大胆走向课外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阅读兴趣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着眼于小说内容,注重对小说情节的梳理,留给学生的大都是平面化的人物形象。而且,小说学习的主体性也常常被忽视。导致千人一面、文本主题窄化的问题。因此,小说教学必须摆脱当前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还原场景阅读
(一)“说书”还原,激发兴趣
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循规蹈矩地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使整篇小说变得枯燥无味。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思维就容易僵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还原场景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将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例如,蒋军晶老师上过《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其中最精彩处莫过于对情节高潮即严监生临死前一幕的处理,蒋老师没有用理论的说教去完成这一难点的教学,而是巧妙地设计了还原“说书”的场景,设计了一个个“猜”的环节:古代说书人说到哪个情节时会停下来?赵氏猜到了吗?她说了什么?故事的结局怎样?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在蒋老师的口中娓娓道来,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猜”的环节中为求知而快乐,讨论着小说的情节、悬念、意外,为探究出答案而兴奋、激动,严监生的经典形象也在学生脑海中愈渐丰满起来。在教学《刷子李》《百万英镑》《桥》等情节较为曲折的小说时,也可以用“估估”“猜猜”“想想”等方式,这样小说的教学就更富有趣味性。
(二)影视欣赏,视觉体验
在小说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体验“江上借箭”的全过程,先让学生品读文字,初步了解借箭方法,然后让学生对照文字,利用桌面上现有的工具演示,接着让他们上台演示并讲述“江上借箭”的过程,最后播放影片《草船借箭》辅助学生理解。这段影片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观看时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被调动了起来,能更好地感知教材,自然地进入角色,对故事情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可见,影视欣赏的恰当运用,可以在小说教学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将相和》《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时,都可以插入影片来辅助学生理解和感知。
二、鼓励个性阅读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小说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过程。”
(一)补白原文相对照
纵观当下小说教学,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执教者惯于用统一的思维来评判事件、看待人物。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被忽略了,思维能力被束缚了,学习过程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自然谈不上创新。因此,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小说中的人和事,并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找到言而未尽之处,从而能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文章中的空白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例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地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笔者便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嘎羧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在呼唤什么。这样学生就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了它当时的感受,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随后让学生对比自己所写的和原文相比哪个更好,学生在练笔和原文的对照下有所启发,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作者用一个“久久地凝望”,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阅读,这样学生的收获将会更大。
(二)班级辩论亮观点
话题辩论的开展,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当话题争议达到白热化时,个性化阅读也必将在各种观点的针锋相对中,在智慧的激烈碰撞下,引领着学生打开不同的阅读视角,拓展思维的空间。工作室的蒋瑾兰老师在《夏洛的网》班级读书会上有一个关于“情节”的话题设计:电影和文本都是在写老鼠坦普尔顿寻找“光彩照人”的过程,但是文本和电影中的情节却大不相同,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文本重在夏洛对坦普尔顿找来的字的分析与判断;电影则加入了新人物――老鹰,重在表现坦普尔顿在老鹰的追逐下冒险找字)这一话题给了学生巨大的辩论空间,营造了浓郁的辩论氛围。
三、拓展延伸阅读
(一)对比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多以节选的形式出现,每篇课文的教学课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延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长篇小说故事情节长、人物关系多,学生学完节选的课文后,会继续关心故事的结局和其中人物的命运。因此,鼓励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与作者齐头并进、不断交流,这种阅读的愉悦是巨大的。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在小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对比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小说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小说的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在想象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从里到外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就很有代表性。在授课时,笔者抓住其中人物的外貌描写,通过展现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巨大反差感。然后结课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先猜想,再让文本与课外阅读进行巧妙链接,对比阅读,引发学生探知小说后续情节的兴趣,并告诉学生课外可以完整地阅读鲁迅写的《故乡》一书,感兴趣的还可以去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等。
(二)同类材料阅读
同类材料的拓展阅读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还有很多,作家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类小说,如契诃夫的《醋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莫里哀的《吝啬鬼》、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及果戈理的《死魂灵》。在课堂中,笔者抓住时机拓展阅读材料,巧妙地呈现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了文本与课外阅读的链接。
阅读名篇风光无限,徜徉经典别有洞天。小说名篇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守这块阵地,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进行自主思维,在学习中掌握策略,以策略为桥梁,去品读更多的文字,走向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成为真正的“悦”读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