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教学研究 >> 浏览论文

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2年12月21日
我在从事美术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美术课的教法,通过实践认识到美术教学虽有“法”,但无“定法”,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灵活把握,在此,我想结合美术教学谈一谈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我在从事美术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美术课的教法,通过实践认识到美术教学虽有“法”,但无“定法”,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灵活把握,在此,我想结合美术教学谈一谈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开始,观察能力是通过观察把握物象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的能力,以及全面、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美术课的观察,主要是为了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的外部特征,把握内在变化,并通过外部特征表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作者的情感的。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作基础,就谈不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察任务要明确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时对“目的”不明确,往往只顾细节而忽略整体,把握不住主、次,对实物写生时,也只是看上一两眼就凭主观的印象来画。如:低年级学生画儿童全身像时,很容易把头部画的很细致、很大,而身体画的瘦小,胳膊画成方形,而五个手指是他们最不容易忽视的部位,一个不差地平排在瘦小的胳膊上。当然,人的视觉活动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是受思想支配的。美术课上的观察对象主要涉及到对范画、实物、自己的作业、写生对象的观察。由于兴趣的关系,学生可能注意观察被观察对象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观察任务,使学生视觉的盲目选择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   

 

观察任务有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黑”“白”“灰”关系,人或事物的形体相貌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如画人物肖像时,嘴唇厚的人画时要强调表现出其厚度,眼睛小的人甚至画的比原形更小,强调至夸张变形的地步,以使其特征更加鲜明。二是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在共性中求个性。如画人物头像时掌握好面部五官位置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区别出表情的变化、年龄的差距、发式等个性特征,这样人物头像的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对画面这个对象的观察主要是看关系,如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总体的比例关系;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它区别于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看,然后拼凑起来的观察方法,它要求作画者在看到每一部分时,都考虑到它和全体的关系);黑、白、灰的层次关系;色彩配置协调关系(有一个基本色调)等。

 

二、观察方法要准确   

 

视觉不同于“照相机”它具有选择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还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   

 

首先,要审美地观察。无论什么事物,在观察时都不能盲目的看,应找出它们美的地方,如观察风景时,要注意是宁静的美还是壮观的美,也就是说应让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激情,作画时才能立意明确。另外,对画面的观察也要看出它是否结构得当,色彩和谐,如一些学生画画时往往画面构图过于简单,而色彩“丰富多样”,这块涂红色那块涂绿色,还要设法把黄、蓝等颜色都用上,这样才觉得色彩斑斓,颜色用的好看了。其实不然,这样的颜色既不能形成对比又使人感到不协调,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是整体的观察。这就是说,先观察整体大关系,再深入局部细致观察,然后再回到整体关系上观察,这是被艺术家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宏观──微观一宏观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就是全局、整体、物质间架结构、虚实等。局部观察是为了深入、看得仔细、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再回到整体就是避免强调个性而忽视总体效果,它是为了把局部纳入整体之中。   

 

第三,是比较的观察,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美术课上要进行物象、位置、相互关系、基本形的比较,如:在画一组两个完全一致的石膏圆柱体时,若其中一个改变了位置,与画者的角度不同了,就产生了形状大小与透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地观察,其中包括:两个圆柱体的比例是多少,还包括亮调子与暗调子进行比较,区别出明暗的两极,确定最黑与最白及黑、白,灰大色块关系,暗部与暗部相区分,比较出暗部色调的层次,亮部与亮部相比较,取得明暗色调的协调和整体调子的层次关系。   

 

第四,先形后色的进行比较观察。物象是由形状和色彩构成,表现物象时,存在形与色的关系问题,美术家认为,在形与色的结合中,必须保持形的绝对优势,因为形是稳定的基础,色彩是可变的因素。形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低龄儿童对色彩的偏爱选择性,纠正先被色彩所吸引导致忽略形状的弊病。因此,指导小学生观察和向其提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或制作出形状之后,再考虑画色彩。 

 

三、培养有意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的提高也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如老师向学生提出:经常坐公共汽车或经常见到公共汽车的同学,你是否注意到,“手风琴”式公共汽车后半部有几个车轮?都在什么部位?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平时经常见到而又不善注意的问题能够留心观察;当得出结论后,老师再提出问题:后面安装两个轮子,为什么不安装四个车轮?后面安装两个轮子是否对转换方向有利呢?前面为什么安装四个车轮呢?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观察,能开动脑筋,对以后的创造性劳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观察能力的锻炼 

 

虽然美术各课业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都起积极作用,但适当安排写生课对培养儿童观察力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由于写生课具有以下特点:   

 

1.写生是将观察到的立体实物变形于平面纸上的形象,要求画的形象与特定观察角度的物象实状相像。这就要改变儿童原有的视觉经验中的物象表象,使之加以透视变形。即改变儿童绘画中的二维的简化的轮廓形象,这就促使儿童多观察。通过观察加深了对透视、比例、结构、空间深度等方面的视觉感受和认知。   

 

2.写生实物具有轮廓、大小、结构、比例等形状特征,又具有光影明暗调子、互相遮挡关系、深度空间关系的形状特征,以及本身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还具有质感特征,写生时随着对物象的观察与表现,体会必然加深,观察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写生时要不断的观察实物与画面的关系,相互比较,这就使眼力受到训练,提高其敏锐性。   

 

4.写生时再不是完全感性的观察了,而是理性的分析、比较、判断,并与一定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使观察得以高级化。   

 

5.将实物画到纸上的过程,使形象记忆得以加强,经常写生,孩子们头脑里形象贮存得多了,更加便于形象的把握和了解各自特征,使观察变得敏锐,久而久之,便可分辨事物之间微妙的变化,其观察能力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以上几点对培养儿童观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就不难认识事物,进而表现能力就随之提高,加之丰富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创造力,那么,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不就大批涌现了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