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开始,部分省市中小学学校的学生,开始用上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材。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以课程、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程的改革因其力度、深度和广度而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不仅第一次制定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人为学科界限,而且在教材编写上实行“一纲多本”,力图改变过去初等科学教育范围偏窄、内容偏深的状况。目前中小学《科学》出版了哪几种版本?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何不同?是不是适应我国国情?在适用和推广上还有哪些问题?带着许多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部门、出版社和专家学者。
科学教育:全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是教学所依据的蓝本,是国家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的体现。在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据了解,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要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在培养模式上,则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今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国家科学课程(7-9年级)标准(实验稿)》中,借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关于科学教育的一些做法,对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确定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对中学7-9年级,据“国家科学课程(7-9年级)标准(实验稿)”项目组第一负责人袁运开教授介绍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能够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的探究性,能够反映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达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课程标准强调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努力把各学科的知识整合成结构有序的结构体系,以科学主题形式进行分类和归纳;二是探索性原则,注重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通过亲身经历加强科学形式思维和科学兴趣的培养与训练;三是基础性原则,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四是适用性原则,注重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五是时代和发展原则;六是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 过去,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自然课,初中则在三年中分别学习物理、化学、地理、动物、植物等课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将设置综合课程《科学》;初中则采取综合教材和分科教材并行的形式,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则由具体地方和学校决定;而高中还不准备采取综合课的形式。
科学教材:从“教本”走向“学本”,在进行课程标准制定的同时,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2月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记者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部门了解到,全国共有15家出版社被指定出版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中有六家出版社的中小学理科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小学科学教材有教育科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两个版本;中学(初中)科学教材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个版本。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中学理科教材也同时初审通过。另据了解,人教社在出版分科教材的同时,也组织编写了一套综合教材,估计将在近期出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初审通过的几种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学生为主,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可谓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新教材在突出探究色彩上,不仅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而且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各版本新教材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主要表现在,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设计的一些实验、讨论和小栏目上,侧重于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有的还特意安排了一些学生的习作;同时,在内容上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另外,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含有大量的插图,语言表达上也比较注重具体描述,而尽量避免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教育科学版《科学(小学)》主编、国家小学课程标准项目组核心成员郁波认为,过去教材一直把教师而不是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一直在解决这个教育过程问题。新教材在这一点上有了较大的飞跃,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用其亲身经历去认识和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她认为过去以“方法”、“能力”为线索的探索都具有明显的不足,如今看来,真正合适的途径应该是“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她主编的教材中,特别注重设计典型的、优化的、结构化的活动,使之更加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据悉,课程标准中关于新教材的前言,就是采纳了郁波的建议,全部改为《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或《致同学们》这样的前言。传统中小学教材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注意不够。而新的科学类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心理因素,把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人教社物理编辑室主任张大昌认为,教育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新教材不仅注意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地是尽量“保存”学生的兴趣。浙教版《科学》责编汤菊芬认为,科学课教材首先应该能吸引孩子,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他们出版的《科学》教材,除了注意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深度及比例,增强可行度外,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就是被好奇心推动的。你的好奇心会不断丰富你的科学知识。”该套教材的主编、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还在“前言”中告诫学生,“学习《科学》不能只是记住书本中的结论。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了使新教材尽量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各个版本都配上了大量的插图,不仅由专业美术人员设计制作,而且强调要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江苏教育版《小学科学》,在教材呈现方式上强调童趣,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语言亲切,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科学版为了引进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特意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习作。新教材不仅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内容,注重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浙教版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状况,内容涉及到当前最新的科技热点克隆技术、遥感技术、基因工程等。袁运开主编的华东师大版《科学》,则把内容分为主体和发展两个部分。主体部分包括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概念、原理和一些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发展部分包括一些阅读材料和课外活动。比如开了“视窗”等小栏目,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计一些科学家小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成就与科学家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教材中对一些热点问题如“沙尘暴”、生态农业的解释,不仅能够扩大学生视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技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纲多本,博采众长,是新课程标准一个基本思想,这一点在初审通过的新版科学教材中也得到了显著体现。过去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一家或几家出版单位组织一帮学者集体编写,统一出版。但往往编写人员虽然术有专精,却并不了解教学实践的真正需求,对教材的创新和提高明显不利。一纲多本则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由各个出版社分别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不同的版本,显然能够拓宽思路,博采众长,比过去一家出版社组织一个编写组出版统一教材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据袁主编介绍,华东师大版《科学》教材是由华东师大和南京师大合作编写,参加人员有十七八个,其中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史方面的教授,也有中学的特级老师。而上海教育版的则是由北师大组织编写的,既有大学的专家教授,也有中学教师参加。浙教版也是由当地著名高校教授、一些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学者和一些中学特级教师编写的。
从试点到普及:路还很长。目前新教材主要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一些实验区进行试教,虽然刚刚开始,但也引起了许多学校极大的兴趣。比如全国38个实验区中有23个决定采用教育科学版的《科学(小学)》。浙教版不仅被教育部指定的内蒙古和深圳等实验区使用,本省也有好几个县市主动要求采用新教材。对此汤菊芬编辑的解释是,浙江省从91年就开始采用他们社编写的综合理科教材,经过跟踪调查比较,发现使用综合教材的学生,会考、高考的成绩不仅不低于,甚至还略好于使用分科教材的学生,正是这多年的实践,消弥了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新教材的疑虑。然而,作为迄今为止我国力度最大的一次科学教育改革,新教材从培养的目标方式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对长期受到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熏陶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郁波认为,我国过去一直不把《自然》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基本上都是别科的教师兼课,而新教材的学科地位已经改变,估计现在很难找到足够的任课老师。人教社张大昌告诉记者,一些老教师对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