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的准备者
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多方探寻最优的教学步骤,准确预见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并考虑当地的实验条件,精心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准备的材料应蕴含着对概念准确、全面的理解,防范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思维冲突,如在研究《毛细现象》的实验课上,当同学都说只有“松软”的东西水才能沿着往上爬时,教师便应出示 “坚实”的材料:玻璃、金属,然后让两块玻璃、金属合起来看水是否能往上爬;当同学们都说物体中间只要有空隙,水便能往上爬时,教师便应出示几根空隙大小不同的玻璃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而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探讨的旁观者
当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学会做一个旁观者,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自我领悟的自由空间。同时,教师应通过学生的交流、操作,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以便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三、研讨的引导者
当教学进入研讨阶段时,教师应避免唱“独角戏”或单纯的师生单向交流,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相互影响的积极作用,让孩子们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教师则应注意调控学生的讨论方向,适时提出学生发言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或某个孩子富有启迪性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讨论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问题的中立者
当学生遇到问题难以判断时,往往习惯于将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这时,教师应采取中立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深入思考,并比较类推这些客观事实,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找出事实之间的纵横联系,此时所获得的新知识将会被同化进儿童的认知结构之中并具有深刻持久的印象,这比教师单纯的裁判谁对谁错更有意义。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摆脱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了主动探究的意识,树立了“我能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外研究的倡导者
教师应注意把封闭的课堂变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有意布置一些难题或课堂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自主、深入地到生活中学习,增强他们实践的本领
凸现教师实验的准备者、探讨的旁观者、研讨的引导者、问题的中立者、课外研究的倡导者的角色定位,我们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个未来的“小科学家”才能在自主探究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