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科学 >> 浏览论文

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1年02月22日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衡的学习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从而达到个体与集体学习的统一,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多的只注重结果,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以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学生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的培养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只注重形式,对于其实质性的效果容易忽略。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教学的内容选择不恰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切实际的盲目设计小组讨论,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没多少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2、合作教学的分组不合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以同桌为小组或按前后座位组合成四人小组最为常见。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科学,容易形成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其交流的范围狭窄,学生养成依赖性,形成个人统治地位,不利于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3、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足。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便不加思索、七嘴八舌的说开了,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还有的教师经常在宣布开始合作不到一、两分钟就叫“停止”,教师完全是为合作而合作,以至养成学生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4、合作学习的交流效果不显著。开展小组活动后经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教师经常忽略小组汇报的意见,经常是以学生个人代表发言,小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5、合作学习的评价形式单一。开展小组活动后进行小组汇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老师送你一个呱呱叫”等等评价语言,这种评价针对的是个人的一种表扬,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无任何作用。

 

分析原因,导致上面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讲解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 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抢着做实验,所有人的手都拿着实验器材,叮当直想不时有人打翻器材,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没有人动手,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互相推辞;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在学生动口动手前没有明确的规则说明。


  3、 时间不足。在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时间来做的实验,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 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小组学习需要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也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能真正起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呢?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及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确定活动的课题后,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特别是要兼顾那些平时在班里处于弱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自信。
  1、明确职责。小组明确了合作探究的方向和要求后,就要考虑每个成员间的合理分工。一般的合作小组由前后桌四位同学组成,也可以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4—6人为宜)而成,这样规模的小组在明确各自分工的提前下有利于形成探讨的气氛。那怎么分工比较合理呢?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组长主持,需要一个同学记录,需要一个同学负责器材选取与操作,到完成合作探究后还需要确定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在组长的组织下就可以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一个一个地发表意见,最终完善计划并参与实践,达到理想地合作效果。如《蚂蚁》一课当学生刚开始观察时发现蚂蚁要到处乱爬,怎么解决呢?这个生成性的问题就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就地解决,这时就要这样的分工与合作。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科学课的合作学习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如《摆的研究》中当小组确定共同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时,小组成员就要考虑怎样变动摆长,变动几次,不能改变的条件有哪些。特别是摆角,在操作时是否一直保持不变。另外还要考虑怎样才算摆动一次,怎样去计算摆动的快慢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操作前作好充分地考虑。否则就会出现“不公正”的假数据现象,就会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


  3、平等对待,多元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此外,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准备教具,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人与人间的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通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好的让学生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共同期望目标的激励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广大教师都能以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为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真正实现合作学习,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强盛开拓教育的新局面。

 

上一篇:让网络课程走进小学科学课堂
下一篇:生活,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