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谐的科学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抓住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以及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等因素,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尝试活动。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表达,使科学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思维活动,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人性化课堂。
构建和谐科学课堂环境
一、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1.师生间的和谐(1)教师放下架子,幽默调剂,与学生沟通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幽默是课堂和谐的调味剂,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幽默的方式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制止的好。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如建立“师生情感沟通本”,从沟通本上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习兴趣和困难,特别是胆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沟通本”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可对上交的科学作业“评语激励发”,就是教师除了批改作业正确与否外,再写上激励式的语言,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2)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言语向学生传递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如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值得信赖,由喜欢老师而喜欢科学课。
(3)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不要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对课堂的突发事件要能驾驭自己的情绪,短时内控制课堂局面,迅速处理,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帮助和信任,对老师产生信任,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4)协调学生“民主交往”关系,发展和谐课堂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平等、互助、合作、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活动,使学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2.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活动和问题,创设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操作实践机会,获得活动的经验。
(1)精练有趣的课堂导入
精彩的课堂导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伊始就产生良好的心理期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设计适合不同内容的多种导课方式,使学生从教师的气质、心态和课堂的导言中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愉悦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新知识。
(2)运用合作学习,重视“立体互动”教师角色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生生关系的协调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根据学生不同性格、成绩和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师生、生生间得以交流,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自己、发表见解,消除平时不敢说、不敢想、不敢做的心理障碍,从而激活全体学生的探究体验,构筑了较强探究情感的立体互动的体验场。
(3)鼓励运用质疑策略,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授课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发表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错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支配材料完成实验。
例如,在讲分子时,我提供了一些仪器和药品,请学生设计验证分子的特征。作为信息,我演示了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令我惊叹不已的是,我准备的仪器全没用,居然有学生提议:“把水和酚酞滴到纸上,再把纸放到氨水上方来证明微粒是在不停的运动。”大家照她的方案实验得到满意的效果,这个同学非常自豪。讨论之余,又有人大声叫喊:“变红的纸条又褪色了”,立刻有学生解释说:“氨气分子又运动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升华。
(4)渗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构建人文化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户外实地教学,大量的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方面;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编排,对良好气氛的创设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在科学课《物质的密度》一课教学时,我得知那天有俩位同学生日,在多媒体课件中特制了两个又大又漂亮的豪华蛋糕,并配上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在课间播放,屏幕上出现我对这俩位同学祝福之词,然后对同学们说,在我们对俩位同学祝福的同时,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块蛋糕吧,不过得回答下面的问题才能切得一块蛋糕:(1)若蛋糕的体积为0.2立方米,质量为0.8千克则蛋糕的密度为多少?(2)若蛋糕是均匀的,你吃了一块,质量\\体积\\密度如何变化?(3)若你把蛋糕不小心踩了一脚,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则质量密度如何变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没有一个不感兴趣的,特别是生日的那俩位学生更是兴趣大大提高。
二、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尊重全体学生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在我教的一个班级里,有一名男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每次考试都有几科不及格,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是个“差等生”。有一次上课我提问他,他满脸通红地说“我不会”,我对他说:“勇敢点,不要怕,说错了没关系”!他见我并没有严厉的批评他,终于大胆地说了出来。等他说完,我对他的回答中正确的部分给予了肯定并纠正了错误,鼓励他要继续保持下去。从那以后,该同学变了,不再胆怯了,也知道学习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科学的成绩从以往的不及格变成了良好。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爱的教育,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我们的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情的得力魅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追求和谐自然的学习活动过程,还应做到过度自然,使每个教学环节自然衔接犹如行云流水。
总之,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图画的美在于它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美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