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教会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极高的孩子怎样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影响孩子一生的学科。怎样才能做好科学教学活动呢?
1 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科学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学,感受科学,认知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只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科学教育变成科学知识的教育。
1.1 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
科学是讲究理性的,科学课程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理性态度的培养,但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而非一刀切,揠苗助长。
1.2 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
1.3 回归自然与生活
教师对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应该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大自然是个活的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实实在在的事物,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液体和固体”这一单元,笔者回归生活,给学生讲了一个炒菜锅里油起火的小故事。笔者并不是马上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留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提出用水去浇油锅里的火等想法时,笔者并不急于否定,而是肯定其中一些好的想法,最后才解释:救火不一定都是用水的,油着火时不能用水,因为油轻水重,往锅里浇水油火就会迸出来,不但灭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灾;火燃烧需要氧气,油锅着火后迅速把锅盖上,当锅中的氧气没了时,火也就灭了。
2 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发挥
小学科学课程的很多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思路不清晰、研究无程序,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用,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领学生的办法不当。
有些教师过分“放任”而不是“自主”,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他们并不清楚。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代表着“放羊”。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帮助,介入过早或引导过多都会阻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则会削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些教师则完全是“包办”。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难以转变,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持续、深入的讨论,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没有充分沟通与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追求和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从旁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引导作用,最终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
3 教学设计的优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充满趣味性、生活性和活动性,但在教学操作上还不是非常成熟,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保证小学科学的课堂组织有序进行。
3.1 教学目标的优化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没有控制好,教学组织将陷入无序状态,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要做到可操作性和全面性,既包括知识性目标,也包括非知识共有目标。
3.2 教学流程的优化
科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生活性,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来展示。例如,“月相变化”一课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图片、3D动画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课堂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情境,开展科学探究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动手。
3.3 作业与评价优化
科学课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科学课的作业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深化课堂知识,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个性化作业。如“月相变化”课后可布置举办“月相信息交流会”的作业,让学生集体交流的研究成果。教师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4 学生“多动脑”的引导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只有在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学习,将所学内容牢记于心。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聚焦思维,引领思维的路径。为引领学生思考,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留给学生一个“悟”的过程,使理解更深入完善。
例如,在教学“冷和热”时,先为学生播放“高斯号”探险船驶入南极遇风雪被封在冰雪里的Flash动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然后组织班内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等冰融化再走的结论。此时,再一次进行引导:冰雪怎么才能融化得更快呢?当学生看到船上的人往冰面上铺黑灰和煤屑,在阳光照射下,铺灰的地方冰雪渐渐融化时,学生惊奇不已。通过一步步思考,一步步探究,学生最终弄清在寒冰上铺黑灰和煤渣而使冰面融化的科学道理。
5 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
科学课最吸引学生的地方非做探究莫属,然而却有不少学生,眼神茫然,对探究熟视无睹,身在曹营心在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是其中之一。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小学生或因害怕操作不慎损坏仪器,或因害怕探究时出现危险而产生惧怕心理;而部分学生因对探究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操作步骤,然后依样画葫芦,稀里糊涂地完成探究,产生盲从心理;有些学生因在探究活动中成功体验少,备受打击,产生沮丧心理。为了排除这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教师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1)壮大学生的胆子。如实验课“我们周围的土壤”,由于瓶中放有蚯蚓,胆子小的学生不敢靠近。此时,教师可以经常走到学生面前,或者给学生亲身做示范,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免疫功能,增加安全感。
2)树立自信心,学生互帮互助。在探究中,学生的自信心是首要的,充满自信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遇到困难能自我分析,寻求方法克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从旁协助及指导。
3)提高成功性。因为探究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探究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结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具体帮助和指导,与学生共同分析重复步骤、细节,得出失败的原因,进行修正,直至探究取得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消除学生的沮丧心理。
6 结语
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很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的。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总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多进行思考,总结既有经验,改进不足,引领小学课程改革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毛镜林.小学科学教育之我见[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2).
[2]李莹.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7):53-54.
[3]袁家红.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0(14):246.
[4]胡博.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领要到位:《电铃响丁当》教学实录片断及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6):63-64.
[5]卢雅珍.理性挖掘灵性捕捉: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教研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