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科学 >> 浏览论文

乡村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12月03日
    《科学》(苏教版)的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并亲身经历科学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改变过去那种“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
    《科学》(苏教版)的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并亲身经历科学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改变过去那种“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农村学校,它与城市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走出去的机会非常少。如何让这群从小在大自然怀抱中成长的农村孩子喜欢科学,爱上科学,探索科学的秘密呢?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儒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孩子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点燃孩子们探索性的智慧火把,为他们照亮道路,使他们体会到认识的幸福,形成一种永远不知满足的求知需求。
  1、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食物的营养》中讲到用碘酒来检验物体是否有淀粉。我拿出一块切好的土豆和萝卜,让他们看清楚萝卜和土豆的色泽。告诉他们将有“奇迹”发生。我将碘酒滴在土豆和萝卜上,看看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果土豆变成了蓝色,而萝卜没有发生变化。到底怎么回事呢?当教师抛出这一问题以后,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纷纷要亲自试一试。这对我接下来的授课做了很好的预热,开展得很顺利。
  2、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雷电的秘密》这一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段导语:在我们乡村有这样一种说法:每当打雷时,大人吓唬小孩说,你若再不听话,天上的“雷公”就会劈死你,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孩统统就范,老老实实呆在被窝里。在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将一只绸子做的大风筝放到云中,并且在风筝上安装了一根细细的铁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他不怕“雷公”打死他吗?这样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雷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这一连串问题,学生觉得似曾相识却又回答不出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想弄清真相的念头。
  3、经常运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比如《养蚕》这一课,孩子们对蚕并不陌生,但是蚕的一生要经过哪些形态变化?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它怎样结茧?它的丝到底有多长?当这些问题一个个从孩子们的小脑瓜里蹦出来时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先和孩子们一起养蚕,将每天的新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孩子们的热情日渐高涨。他们大部分的疑惑也在动手实践中烟消云散了。他们不再认为科学是多么高不可攀,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由于我们这里是村小,孩子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开门见山林,低头见田园。长期的耳濡目染,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而且他们在帮助家人做家务活和简单的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的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亲身经历。因此,很多的科学课,我都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记得在教授《植物的叶和花》时,我带着他们在山林中、田野间采摘各种各样的叶和花,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来寻找、比较,从而在不知不觉之间区分了各种叶和花的特点。在教授《土壤的生命》时,通过挖掘不同地方的土壤样本,摸一摸,捏一捏,从而有一个直观的比较。接着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些土壤跟生命体有什么关系?跟我们农民伯伯种植的庄稼有什么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三、深挖教材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对教材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了解透彻以后,才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生成过程当中,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组织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题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力求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同时又加强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
  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故而开好村小科学课,既是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开好农村小学科学课势在必行。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如何做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下一篇:小学科学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