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科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科学教师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既要继承传统,更要推陈出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教科版六上《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中,当我拿起一张“无字”白纸放在酒精灯上晃动,不一会,白纸便慢慢地显出字来,提问:“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为什么白纸会显出字来?”“这张白纸是普通的纸吗?”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也就会产生了要去解决这些疑问的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就会使学生发挥其创造意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亲历发现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如在教学教科版三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时,教师提供材料:一杯水、一杯食用油和筷子,让学生自己设计出鉴别水和食用油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好的程序。学生通过利用自己的感官(眼睛、鼻子、舌头、手)来观察,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而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灵活、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多向的思维空间、探究空间,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教科版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钢材和铝材做成的各种形状让学生观察。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1.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钢材做成“U”型,而有的做成“工”型?
2.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铝材做成“△”型,而有的做成“L”型?
3.我想研究它们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倍增,创新欲望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发给每组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白纸让学生探究。这样,既便于学生认识材料的特征,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师生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有趣而又能激发其思考材料,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究。
因此,我们科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应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2.05.07
2.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