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文教学;群文阅读法;运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在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时学生应该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事实上,在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古今中外的名著浩如烟海,各种专业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以互联网和电子高科技为依托的新媒体、自媒体更是让人应接不暇,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普通人恐怕终其一生读的书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因此,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精读所爱,就使得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成为必然,群文阅读可把一组文章组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学生间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益,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能力,不失为现代阅读的科学方法之一。现就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如下。
一、要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即指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提高阅读效率。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就要设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各班设立了“读书之星”。根据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评选5名“读书之星”,予以表扬鼓励。其次,组织读书交流会,学生定期自愿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或一本书,或就某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给予点评和鼓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二、要注重精选阅读的文章
群文阅读首先要基于教材开展,但肯定又要从教材出发进行“衍生”,形成一串串同主题文章的糖葫芦似的“派对”,唯如此才能克服教材因为篇幅限制、经过语言规范、词语选用衡量而致的“教材体”,使阅读对象更加“原汁原味”,实现阅读对日常文本的回归,保留叙述的复杂性,而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需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选择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一群组开展教学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鼾声》《父亲的爱》《父爱安全网》《父子情》等美文,并鼓励学生自己查找相同主题文章进行阅读,在这一群文阅读的案例中,六篇文章虽然都是讲父爱主题的,但六篇文章分别叙述了父爱的不同侧面,包含了危难时刻的生离死别以及成长路上的感悟,等等,多角度让学生学生去探讨和感悟“什么是父爱”,丰富了学生对伟大父爱的理解。
三、要注意引导好小组讨论
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好群文阅读的“标配”。在群文阅读之前,首先要分好组。要在综合考虑学生性格、爱好、性别、课堂反应、成绩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梳理,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小组应以5-8人为宜,将全班分成5-7个小组,便于课堂相互交流讨论,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次,应该要求学生做到读有所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书思考。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不注重思考,读书往往成了做样子、图热闹,走马观花,到小组讨论环节时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回答别人提问时也往往人云亦云,几无自己观点,如此读书则收获甚微或是过一段时间即会遗忘。再次,在群文阅读前,教师一定要事先明确讨论交流的时间和要求。一方面,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彻底地解决生字词等基础性难点,确保学生有时间深入阅读并充分地交换群文阅读的所思所得。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开展讨论时应该尽量做到不打扰、不插话或者要少讲话、少干扰,给学生充分释放活力、张扬个性的空间。最后,教师要注意做好讨论的引导和鼓励。组织学生讨论是真正把课堂交给学习主体——学生的有效方式,但这不意味着教师的不管不顾,恰恰教师要通过对群文同组文章学生发言或小组代表发言的点评等方式来把控群文阅读中讨论话题的主题、方向、深度、广度等,以防讨论偏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