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语文 >> 浏览论文

弘扬读的艺术 展现汉语魅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0年09月08日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校园里回荡着甜美的读书声,像春天的号角一样嘹亮,让人听了精神为之一振。我循声找去,原来是学校请来的著名导演——石慧娟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朱自清的《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校园里回荡着甜美的读书声,像春天的号角一样嘹亮,让人听了精神为之一振。我循声找去,原来是学校请来的著名导演——石慧娟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春》。

 

  “整整一个冬天,天地都是苍苍茫茫的,没有一点亮色。现在,第一次看到鲜嫩的小草儿,你是怎样的感觉?”点拨之后,学生欣喜地读“小草儿”,这三个普通的汉字马上有了生命力,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簇嫩嫩的、绿绿的、刚从解冻的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一句简单的话,却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唤醒学生沉睡的回忆,激活学生相关的表象和相似的情感,原因何在?可能是多年做导演给演员讲戏练就的本领吧。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多数学生读起来却如同嚼蜡,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及准确的初级标准都达不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反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关于读的问题,从石老师身上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我拿了几篇文章,请石老师剖析、指导学生朗诵,用语文老师的眼光有意识地观察,有以下几点宝贵的收获。

 

  一、了解作者思路

 

  教学参考书本来仅供参考,但是因为它的权威性,所以不少老师就把它作为解读文本的标准,甚至没熟读文本、没了解写作背景,没等自己产生和文本、作者的共鸣,就直接把教参的解读照搬到课堂上,这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无异于作茧自缚。《静夜思》是篇表达思乡之情的佳作,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通常老师们在指导读这首诗时,都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引导学生深情地吟诵。石老师却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樊篱,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表演体验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窗前明月光(无意中看到地上银色的月光)——疑是地上霜(朦胧中以为是下了一层霜)——举头望明月(一抬头发现夜空中一轮明月,明白了原来刚才看到的是月光,今晚的月亮好大好圆好美呀)——低头思故乡(看着看着,想到今天月圆人不圆,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在故乡时跟家人赏月、共享天伦的温馨画面,不由得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一缕淡淡的乡愁袅袅升起,在胸中萦绕。)因为没有教学参考书中先入为主的解读,石老师先了解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基调、条理、节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就像弄潮儿了解了潮汐的规律一样,作者睹月思人,思乡情的产生变的异常亲切自然。

 

  二、体会角色情路

 

  一篇文章,在一个小情节中,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情感情绪,在《会摇尾巴的狼》一文中,石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角色——狼和羊的性格、阅历及所处的境况来体会角色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狼一贯凶恶,有一定阅历,现在处于陷阱——这特殊的不利境地,靠凶恶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隐藏凶恶的本性,狡猾地扮一只忠诚的狗;所以,狼在这里说话不再是凶巴巴的,而是显得很忠厚,被问到时,有短暂的惊慌,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又开始摇尾乞怜,但是,当摇了尾巴之后看到老山羊还在犹豫,就掩盖不住凶恶本性了。而老山羊,阅历丰富,没有被他制造的假象蒙蔽,冷静地观察,看出了狼的破绽,看透了狼的伎俩,但是,没有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所以,只是淡淡地道出自己的结论。“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对角色入木三分的理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有助于学生从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这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三、联系实际个性化解读

 

  语文教学中现在存在重感悟轻体验的倾向,但是悟到的东西是客观的,是冷冰冰的;学生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及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之后,文字就变得有了温度。但是,学生和作者往往心理、情感距离较远,如何缩短小学生和作者的心理、情感距离呢?石老师通常这样设计:联系读者生活实际,建构文本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使读者理解角色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的感情转化过程中,淡化对诗文本身的解释,从诗境入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体感悟,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文本所体现的情感基调为参照,引导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先想自己看到明月想到什么:今天的月亮好大好圆好美!为什么呢?原来今天是八月十五,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是妈妈把我送来寄宿学校很久了,也不来接我,我好想家,好想妈妈。这个孩子有在寄宿学校上学的经历,这样的点拨,唤醒了这个孩子的既有体验,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真切情感,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本,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同样是引导学生体验《静夜思》感情转化过程,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石老师点拨的话语不同,引导学生体验的深度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效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只有把握了文本的内涵,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有效地朗读。

 

  四、走进角色艺术化朗读

 

  有了前边的铺垫,学生内心的情感已经呼之欲出,怎样让情感随着文路自然流淌呢?石老师指导学生加上态势语言来帮助表达体验到的情感,更好地完成表达与沟通。综合前几个步骤的体验,运用这样方法进行艺术化表达。

 

  1.叙述的部分口语化

 

  叙述部分轻描淡写、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一般亲切自然,为高潮部分积蓄力量。如果从头至尾都抑扬顿挫,那听者的耳朵就要产生审美疲劳了。

 

  2.抒情的部分浓墨渲染

 

  对节奏和语调的处理不落俗套,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大胆取舍,情感之水汩汩流淌,时而如溪水潺潺流淌,时而如海浪汹涌澎湃的情绪表达给观众以出其不意的震撼,感人至深。

 

  例如对《在山那边》这篇文章最后一个小节,石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坐着、淡淡地问)在山那边,是海吗?

 

  (一下站起来、斩钉截铁地)是的!

 

  (语重心长地)人们啊,请相信——

 

  (渐快、一浪高过一浪)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转过身快步走)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

 

  (停顿、转过身来、激动地舒展双臂)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欣喜地、环顾,好象眼前就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言有尽而意无穷)

 

  石老师不是进行理论化的口头说教,而是借助入情入境的演绎,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理解抽象的文本含义,体验作者情感。语言、神韵、肢体的完美结合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感染力,使听者跟作者、读者产生共鸣。

 

  3.超越文本彰显个性

 

  在处理一些较平实的文章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石老师除了会调动文中一切积极的因素吸引学生外,还会鼓励学生向文本挑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例如《生命,生命》一文中有句话,“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石老师此处加上象声词“怦”“怦”“怦”“怦”接着说“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象声词的添加帮助文本把这种震撼带给了读者、更传递给了听众。“这(停顿、给读者思考得空间)就是我的生命。”此处,不是用声带而是用气息来说,在说“生命”一词时,配合肢体语言,用手轻扣自己的心窝,引导听众扣问自己生命的意义,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于无声处听惊雷,更让人耳目一新。这样,也使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

 

  五、逐步开放打破内心禁锢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超越了自我,在石老师面前可以富有感染力地演绎一篇文章了。可是,学生胆子比较小,一见外人就不敢表现了,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石老师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当学生的朗读比较成熟时,渐渐对家长、对班主任、对班级、对学校开放,把学生放在大舞台上、聚光灯下锻炼。经过脱敏训练,不管在哪里,不管面对谁,学生都能够洒脱自如地表演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听石老师艺术解读文章,我感觉思维的窗子被一扇扇打开,汉语言在我的眼前变得多姿多彩,活力无限;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能够坚持弘扬读的艺术,展现汉语魅力,必将使中国的孩子更爱学、爱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上一篇:提高识字教学的几点效果
下一篇:畅游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