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语文 >> 浏览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07月16日
【摘要】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也即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关
【摘要】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也即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思维;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1 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不管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2 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2.1 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的。  
  2.2 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 
  2.3 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一边听,一边紧张思考,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老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 
  3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多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 
  3.1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 
        3.2 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 
  3.3 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上一篇:浅谈在综合实践中如何融入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