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艺术类 >> 浏览论文

潘天寿民族绘画艺术思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5月09日
摘要 潘天寿是近代中国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历代文人画大家的精华,功力深厚。同时他又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独树一帜,努力创新,创造出“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

摘要 潘天寿是近代中国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历代文人画大家的精华,功力深厚。同时他又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独树一帜,努力创新,创造出“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美学原则。

  关键词:花鸟画 山水画 构图 特点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诗、书、画、印俱佳,尤以绘画闻名于世,其中花鸟画造诣最高。他在花鸟画方面有破常规之举,构图新奇、壮阔,布局敢于“造险”、“破险”,运笔苍劲泼辣,用墨注重黑白对照,笔下花鸟极富生命力。他还把花鸟画和山水画巧妙的相结合,将明清以来的传统大写意精神内涵和情感特征融入其中。
  
   一 潘天寿花鸟画的特点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绘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造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气韵生动,强调诗情画意。尤其是五代、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特别注重诗意化表达。而到了明代陈淳、徐渭时,写意花鸟兴起,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追求一种抽象笔墨之美。八大山人更是将写意花鸟推向了顶峰。到了潘天寿可以说又将中国传统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之前虽有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但都是走青藤、白阳的老路,而潘天寿不愿墨守陈规,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追求雄壮、豪迈、阳刚之气,引领了一个时代。
   1、“造险”、“破险”的构图方法
   如何安排画面,是绘画成功的关键。“经营位置”张彦远称其为“画之总要”,在中国古代便存在着“三远”、“开合争让”、“疏密聚散”等构图方法。
   潘天寿在他的话语录里这么理解构图:“布置,又称构图。布置二字,实出于顾恺之画论中之‘置陈布势’与谢赫‘六法’中之‘经营位置’二语结合而成者。”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作品中,倘若画面平淡天真倒也是一种美,但画面之经营无“险”却不能给人畅快淋漓之感,只有“造险”、“破险”才能给予我们欣赏者真正的心灵触动。
   这种“造险”与“破险”在中国古代就曾多次出现,例如唐代韦偃的《双骑图》就是其中典范,画面中两人各乘一马,纵意驰骋,整个画面的重心全都压在了画面的右下角,似乎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而画家却用独到的表现技法使得画面绝处逢生,把背对读者的马头以及骑者的目光定在了画面的左上角,挽狂澜于既倒。这正是“造险”与“破险”之精髓所在。
   纵览潘天寿先生的一些大作,不难发现潘老取景的角度与众不同,常常在纸上布以大而倾斜的方形巨石,几乎充满了整幅画面。换以常人觉得画到此处就无从下笔了,因为石头在画面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位置,让人感觉喘不上气。但是他却胸有成竹的重新审视画面,在某些地方以花鸟虫鱼点缀,大疏之中有小密,大密之中有小疏,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给欣赏者“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系,分之又各自成行”的无限妙趣。
   例如《凝视》一图所绘,一块巨石占据了画面的大半空间,使得位于画面上方巨石顶部的花猫显得更加突出,仿佛与人倾诉着什么,而画面右下方的蜻蜓形状,又将整个画面的重心压得很稳。
   再如《葫芦菊花图轴》,画面左侧为一支葫芦,而右侧则有两株菊花,中国传统绘画最忌讳的就是画面上有两个中心,然画家仍将葫芦与菊花矗立在一幅画面当中,造成一险,却又让二者成顾盼之姿互相呼应,终使这种顾盼关系成为中心,合二为一。让人感受到潘天寿先生绘画的真谛“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既有变的多样性,又有整体上的统一性,这种多样性、丰富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便使得他的绘画别具一格。人们常说一个修养不到位的画家,他的画面在具象上也许可以投机取巧,但是对于笔墨的把握、审美情趣的把握是无法掺假的,绘画拼到最后,拼的是画家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而潘天寿的绘画在画面闷时能及时加以疏通,尚气势、重整体,或施以亮色,或点缀花草,使画面立刻灵动起来,在险绝之中又见平稳,可见他对画面超凡的控制力。
   同时潘天寿对画面的四边、四角的安排也是极为讲究,他经常选取景物的某一部分安排在画面的边沿或是一角,却能使人产生画外有画之感。“置陈布势,要得画内之景,兼要得画外之景。”
   他的作品《映日》便是构图“藏”与“露”的杰出典范。以三角形为分割的主调,位于画面右下角的是一组气韵灵动的泼墨荷叶,而位于画面左上方的是一枝斜出的荷花,郁郁动人,让人乍一看,感觉画外仍有花朵之感,含苞欲放的骨朵与浓墨的荷叶相映成趣,画面大空白与小空白的面积相差极大,节奏感强,使画面具有无限张力,给人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无限诗意。
   说到对四角、四边的处理就不能不提到题跋。潘天寿的画常常通过题跋和印章来进行置陈布势,敢在常人不敢题的地方题之,力求构图的新意。印章一般要略小于题跋,而他却常常用大章“醒画”,平衡画面,增加布局的内容,使得画面为之一振,同时使画中的色彩感加强。
   如指画《墨梅图轴》的题跋,一边是直款署名,字略大,疏疏落落挤在右边,一边是横款,洋洋洒洒置于左侧,书体笔线与梅枝用线既有差异又统一,大大丰富了画面用线的韵律感,使得构图趣味无限。
   2、布线的原则
   中国画非常讲究“骨法用笔”,潘天寿曾说:“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因此,他主张以书法入画,“在沉着中求畅快,畅快中求沉着,与书法中‘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二语相参证”。怎样安排线条在画面中的位置,就体现了布线的原则。
   “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础形象,每以墨线为主体。用线最能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的界限,最为明确和概括。”线组成面,面与面的对比会影响画面的平衡和形式感。平面分割的均匀给人一种轻松、平易的感觉;平面分割差异大则会让人感觉夸张、惊险、节奏感强、大气整体。
   所以潘天寿布线极为讲究,我们通过他的几幅代表作品《松鹰图》、《石榴图》、《携琴访友图轴》便可看出有以下几个原则:(1)线条不脱离形体。线是构成面的元素,线的灵动感直接影响到画的气韵生动。(2)要有疏密聚散。作画时,最须注意线与线不要平行,线与画边不要平行,两线相接需体现气接,而非线接,远近相应,疏密相顾。在长方形的画面上,利用斜线来布置物体,画面中产生不等边三角形。这均反映了他独特的美学观念。
  
   二 花鸟画与山水画相结合
  
   中国古代花鸟画与山水画就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古往今来众多画家的画面上都是将花鸟与山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潘天寿也不例外,他将明清以来的传统大写意精神内涵和情感特征融入到画面当中,自我创新,独辟蹊径,将花鸟与近景山水的结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从他的几幅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肯定果断、简洁明了、雄健刚直的气息,他的《记写雁荡山花》,以金石书法入画,将近景山水配上近景花鸟,使花卉中见丘壑,深山的乱花野草写的无比传神,将两者灵活的融入一幅画面,体现出山花烂漫的动人境界,让人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
   再如《小龙湫下一角》一图,画者将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虽然只是对“一角”的描绘,但是却起到画外有画的效果,以“一角龙”映而生出“全龙”,又以灵岩寺的山石,烂漫的山花和有节奏的苔点夺人耳目,在细细品味之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将环境的“动”与“静”塑造得极为清晰,表现出诗一般的意境。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的观点,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潘天寿先生将诗、书、画、印熔于一炉,将构图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让我们去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潘天寿画语》(第一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2] 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第一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3]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第一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4] 《历代名画记》(卷二),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5] 吴 之:《“造险”与“破险”――潘天寿国画的艺术表现》。

上一篇: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光”与“色”
下一篇: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