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艺术类 >> 浏览论文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古典与现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5月09日
  摘要:“写实”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主要是指如实地描绘与再现现实生活和场景。从众多写实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为这一所谓的“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所耗费的精力之大。我们能为之感到震撼、惊叹,为

  摘要:“写实”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主要是指如实地描绘与再现现实生活和场景。从众多写实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为这一所谓的“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所耗费的精力之大。我们能为之感到震撼、惊叹,为它的惟妙惟肖所折服,所以说,无论是以形写神还是以形传神,只要画家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呈现得淋漓尽致,都可以取胜而成为不朽之作。

  关键词:艺术;写实;山水画;油画
  
  
  前言
  
  中西方写实绘画在古典艺术时期所具有的基本形式为统一形态的艺术。这里的写实主义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艺术学的概念。按照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的研究,所谓“写实”只是西方艺术史当中一个对艺术发展所设置的目标,这个目标,用贡布里希借用波普尔的哲学术语来说,可以称之为“错觉主义”。
  
  一、中国古典写实绘画产生的背景
  
  写实,伴随着中国美术现代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它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的“意义”。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而从整个山水画发展概况来看,中国宋朝是我国古典写实艺术的巅峰。从五代宋初,山水画出现了“皴法”。北宋的写实主义影响到南宋画院,而画工专业性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朝及清朝。譬如在清朝袁江的绘画中,北宋的写实主义已形成一种典型绘画型式。清朝的艺术家并不用新的观点来观察自然,他们只凭脑中的记忆来构思绘画。在北宋,当写实主义画家高唱直接观察自然时,却有一小群知识分子对绘画持另外一种看法。
  
  二、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产生的背景
  
  西方古典绘画里更多地表现具有写实、再现的意义。在写实主义以独立姿态之前,艺术是从属于皇权、宗法和政治的身份,即便是名誉极高、财产极丰的艺术家,只是御用(为国王、贵族)和雇佣(教会、有钱人)身份。只有从写实主义画家开始,艺术才广泛地面向大众,为大众而创作,反映大众的心声。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到这一特定阶段,艺术家也有了相应的条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为大众创作的作品广泛地展示给大众,这就是印刷技术的提高。
  
  三、写实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地位
  
  中国画中虽然出现某些写实性比较强的作品如宋画,但与其说是写实性,不如说是理想性,因为与写实性一比,便显示他们和真实物象的距离。他们并非完全照着物象描绘,而是包含相当多的理想性加工美化成分,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真实的生活中找不到原型,他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人习惯说:“江山如画。”就是绘画比真山真水更美,那是一种理想化的美。我们在自然界里,找不到宋代山水画中那种造型皴法完美的山石,因为画中的山石,是经过理想化加工的。而这种理想性,与西画古典主义的理想性又不同,后者是立体性的,中国画的理想性依然只有平面性。
  
  四、写实在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地位
  
  写实在西方古典绘画中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整个十九世纪以前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是属于写实的,可见,“绘画是一种可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样式”。印象派以前的西方绘画都是以写实为主流的,直到塞尚的出现才发生了转变,他关注的更多是对自然的结构分析。“人们很难从他的画来判断一天中的时间甚至季节”,“立体感不是从透视或前缩方面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极为微妙的色调上的变化得以体现。” 其代表作《浴者》非常激进,前景上的浴者性别都难以辨认,树木和天空之间没透视意味,仅仅是一种平面的排列,这是较前卫的颠覆传统的做法。
  至此,西方的写实手法开始有所动摇,不再占有统治地位。理想性造型,使意象性造型在形神兼备的要求下向写实性靠拢一步的结果。在理解中西绘画区别时,必须严格界定写实性的含义,否则往往会混淆中西绘画的本质。
  
  结语
  
  现在我们讨论写实在中西方古典绘画地位比较时,主要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书画同源”特点,绘画工具的“笔”、“墨”使中国绘画先天具有了长“线描”短“体绘”的语言形式特征;在造型意象思维方面使画面之形与客观之形仍然保持着一种 “传神”的超直观模仿关系,而不以通过“写实”达到再现的逼真刻画为目的。西方确实一直保留着写实的良好传统,以古代模仿论为美学依据,以近代科学精神为支柱,借助几何学、透视学、光学等科学精心再现了现实生活,写实能力登峰造极,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万康.儒生与画家:15、16世纪明朝与意大利绘画史的多维比较[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洪惠镇,邓福星.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绘画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4]欧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5]金绍健,钟信.丹青见精神――中国画的境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上一篇:从家具角度看唐代绘画艺术
下一篇:绘画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