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从民族文化资源方面阐述了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的潜力及前景,分析了当前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民族村落文化 兴蒙蒙古族 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246-02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门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发展该地区生态旅游经济以及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通海县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该乡建于1988年,总面积为4.77平方公里。全乡辖五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共有1795户、5665人;蒙古族有5441人,占总人口的96%。兴蒙乡的蒙古族是元朝时候随军入滇的,后落籍于云南通海曲陀关,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历经了从草原牧民到高原渔民、农民三个阶段760多年的历史变迁。
学者Wood曾指出民族旅游主要注重“那些决定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化活动”,或者“关注古雅的土著民族及其习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日益成为大众喜爱的旅游方式。兴蒙乡四季如春,民族风情独特,村民延续了北方蒙古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和能歌善舞的性格;文化底蕴浓厚,“三叠水”服饰、“喀卓”语言、“三道菜”“三杯杯酒”文化以及“南方高原蒙古族”“歌舞之乡”“建筑之乡”“甜瓜之乡”的乡村美誉吸引了大量的外游者来此地旅游观光。因此,兴蒙乡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充分展示粗犷豪放的蒙古族民间歌舞、民族风情、特色餐饮、语言服饰等特色优势。
一、民族文化是驱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催化剂
云南兴蒙乡的蒙古族是中国历史上元朝时期蒙军远征云南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部队,镇守曲陀关都元帅府后落籍云南的蒙军后裔,后来通过与云南其他多个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了蒙古族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并存的多元文化结构,引起了世界各地游客的极大兴趣和各级领导、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誉为“神奇独特的南方高原蒙古族”。
1.南方高原蒙古族历史文化背景。兴蒙蒙古族是在元朝时期随军进入云南的。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10万元军远征云南,公元1283年,元朝统治者在曲陀关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而兴蒙蒙古族便是当年驻守蒙军留下的后裔。
兴蒙乡的民族服饰,在元朝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仍穿丝绸蒙古袍和马靴,扎腰带。但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异服饰也逐渐变化,民族服饰工艺可以作为家庭装饰和收藏之用。男性服饰由原来蒙古袍改为对襟服装,纽扣为布制搭伴。颜色为黑、灰、深蓝色;女性服饰“三叠水”分少女、少妇、中老年妇女服饰,头饰(新必和聪兀丝)、鞋子首饰都和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住房方面,蒙乡人从北漠来到云南的早期仍然住着蒙古包,直至元朝末年(1341年)以后才逐步转向农、渔业,并在湖边沙滩上用芦苇搭草棚居住,明清时期有建土房居住,少部分有钱人家建盖瓦房,大部分村民直到解放后才在村里陆陆续续建起瓦房。到现代,为了体现出本民族特色,在乡里显眼的地方都会见到瓦房建成的蒙古包建筑,以此追忆该民族过去的历史。
2.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兴蒙乡的民俗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兴蒙乡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歌谣、舞蹈、谚语、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兴蒙乡唱的歌谣有山歌、生产歌、渔歌、欢庆歌、敬酒歌等。当有外地游客来本地旅游的时候,村民都会在聚餐、表演、敬酒的场合唱出嘹亮的歌声,以表达出他们的祝愿。欢庆歌《蒙古人》、《草原情》、《蒙家儿女乐》、《心中的草原》歌声动听、悦耳;敬酒歌歌曲有《三杯杯酒》、《祝酒歌》、《美丽的故乡》等,表达了兴蒙人诚实、好客、豪放的情操。
尤其一提的是兴蒙乡的蒙古族也是一个爱好酒的民族,他们的酒文化很特别,当外来人来的时候,他们最热情的招待方式—喝酒,来表达心中的喜悦的心情,喝酒的仪式分为:“下马酒”,迎接之酒;“上马酒”,欢迎之酒;“三杯杯”,敬祖、敬客人、为客人送上祝福。当敬酒人双手捧着酒,低头或跪倒时,客人必须将酒杯中的酒喝干,以表示对敬酒人的尊重。
兴蒙人是一个热爱舞蹈的民族,该乡民间舞蹈主要是跳乐,男女青年在劳动之余开展的群众性文艺活动。由两个胸挂四弦琴的男青年作引导,大家跟随“引导”围成圆圈,按四弦琴的音律,拍掌踏足,翩翩起舞,邀约各外来游客参与到其中。
蒙乡的谚语多在人们拉家常、启发教育、教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好男儿志在四方”“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教育下一代的智慧。蒙乡民间故事起源于明代初期,清代及民国期间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口头文学,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蒙乡人民生产、生活状况。
3.宗教信仰与节日的传承。兴蒙乡蒙古族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宗教信仰的民族,全乡5个村有观音寺、三教寺、活佛寺、琐水阁、天子庙、三圣宫等11座庙宇。所供奉的神袛,既有属于佛教、道教的,也有来自民间世俗化的神。而近年来信仰伊斯兰教的也有一部分人。
兴蒙乡独自特色的蒙家节日有:(1)那达慕大会。蒙古民族的传统节日,早先是为了庆祝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之后,举行胜利大典。后来逐渐演变为庆丰收的盛会。(2)祭典节。每年旧历六月二十日举行,纪念蒙古族落籍杞麓湖畔的节日。(3)鲁班节。建筑师傅们为了纪念祖师的恩德,把旃勤尊称为旃班,并把四月初二日订为鲁班节。(4)祭海节。俗称放生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5)春节。蒙乡人也同各族人民一道过春节。节日跟其他民族有相似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除夕,全家吃团圆饭,年轻人向长辈拜年,敬献三杯酒;成年人给小孩压岁钱。夜间,全家守岁,入睡前用三棵甘蔗顶大门,以示来年平平安安。
总的来说,兴蒙乡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该乡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也是该民族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该乡蒙古族特有的、历史的、民俗的、宗教的文化是吸引外来游客旅游的一个重要内涵。
二、民族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兴蒙乡在开拓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符合兴蒙乡文化旅游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旅游文化中来,一些配套的基础性的设施还不完善,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2.文化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兴蒙乡的六个村民小组大多是“空壳村”,没有主要的经济收入,多数村民小组所拥有的资金只够维持日常事务的开销,在文艺队的培训、民族民间歌舞的整理上,不能够自己承担所产生的费用。对于旅游文化的建设主要还是依靠乡政府。然而乡政府的资金来源也有限,很难维持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这也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虽然兴蒙乡的民俗风情在云南独具一格、餐饮小食久负盛名,但该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充分发挥“歌舞之乡”“建筑之乡”“高原蒙古族之乡”的特有优势,从而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该乡对外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也进一步限制了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发、保护以及对外的宣传。
4.民族文化不能很好的传承。表现为当前的部分蒙古族年轻人已经不太讲本民族的语言,尤其小孩子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后,小孩接触民族语言教育的机会偏少,而家长反而认为讲本民族语言不利于孩子接受文化教育,所以年轻人说民族语言有退化的趋势。另外,随着现代化文化的传播,年轻人极易接受外来新生的事物,例如玩电脑、手机,唱卡拉OK,本民族勤劳、朴实、善良的品性中多了一些浮躁,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探究本民族深奥的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东西也是知之甚少。
三、民族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为了有效开展兴蒙乡民族文化旅游,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乡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上还略低于全县水平,因此需要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帮扶上给予倾斜。尤其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人才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加快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设施建设,尽快缩短与其他发达乡镇的差距。
2.充分挖掘南方蒙古族文化特色。为展示古建筑的风貌,浓缩兴蒙蒙古族的历史变迁和展示独有的文化,应该对该乡悠久历史的文化纪念物进行保护并以此成为民族文化的宣传点,使之成为全乡人民祭奠祖先,思念草原,追忆历代蒙古先民征战南疆,建设家园历史的场所,并能够让外来游客充分领略南方蒙古族的文化,对兴蒙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一目了然,真正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3.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结合当前发展的契机,坚持以旧村改造为基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彻底改变村内道路弯曲狭窄,路面破损不整,住宅房屋朝向杂乱,缺乏固定的文化娱乐、休息场所和公共绿地、避险避灾广场、停车场及商业设施,创造一个宜人的空间尺度、发展城乡亲和空间,使广大村民拥有一个理想的休闲游憩空间和优美的人居生活环境;完善村内绿地体系,创造整体美观和谐的村庄新景观,在保护好本村文物古迹的同时,设计和创造数个集观赏、纪念意义于一体的特色雕塑和街边露天体育设施,延续村庄发展的历史文脉,体现兴蒙地方特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保护完善古镇道路、民居建筑风格基础上,能够恢复该乡古镇一些自然街区、民俗风貌,对古镇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反映游牧、渔猎、农耕三种生活形态的农具和产品可以进行适当的修缮。结合旅游活动的性质,增加相应的旅游设施,如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
4.以民俗研究和文化体验为着力点,进一步挖掘蒙古文化和历史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更需要传承和保护。我们首先需要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寻找一条适应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道路,引导民族特色餐饮业的传承和创新,引导开发具有蒙古族风情文化的娱乐休闲服务业,启动集吃、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特色餐饮业一条龙服务项目;其次,要加大民族旅游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要培育优秀的文化传承人,也要培育旅游文化的开拓者和宣传者,力图培育多方面特长及综合能力素质强的人才;最后,还要继续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内外合作,引导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娱乐项目,切实加强餐饮、交通等旅游配套要素管理,提高游客满意度。例如,本民族最重要的一个民族节日“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富有民族特点、象征欢乐和吉祥、庆贺丰收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可以以此契机让各界人士一领兴蒙蒙古族风采,增加云南蒙古族的知名度,从而加快兴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充分突出本民族文化特征,在展示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兴蒙乡以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产业,能够使本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一脉相承,减轻本村落环境压力,推动旅游扶贫富民,实现城乡互济、旅游共兴、协调发展,这将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战略性选择。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管理机制,加强对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的保护,以此使得该文化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一般项目:西部边境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编号:14BMZ107]
参考文献:
[1]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 W ood, R. EThnic. Tourism, the State and Cultur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J].Annu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84(11)
[3] 兴蒙蒙古族乡志编纂组.兴蒙蒙古族乡志,2004
[4] 林锦屏等.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