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生物 >> 浏览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3月31日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课前导入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课前导入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一节课中,若能一开始激起或抓住学生兴奋点就已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为圆满完成一堂课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下面节选几节课的导入:
  1.利用资料史实,创设知识情境导入
  生物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生物科学史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密切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生物科学史不仅能提供生物学知识,还可以提供这些知识的相互联系、来龙去脉及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并可以让学生从科学家的探究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百折不饶的研究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生物学史的教学,如适当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修正的过程;酶的知识,可以通过酶的发现史的阐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素养.
  2.利用广告词导入
  讲授“水”时可引用以下广告词:“人体中的水,每18天更换一次,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学生能流利地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接着提出:“既然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那么水在我们身体中到底有何作用?”再如讲授“无机盐”时,可用以下广告词导入:“补铁、补血,效果好!” “高钙片,一片顶两片!”广告词中强调铁、钙的重要性,那么它们对生物体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熟悉的广告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3.利用热点事例导入
  讲授“核酸”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现代犯罪现场调查中,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没有任何一项法庭证据鉴别技术像DNA鉴定一样能够以99.9999%的精度锁定或排除犯罪嫌疑人.DNA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身份特征,一经遗传终生不变.除同卵双生外,世界上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DNA鉴定才成为人类个体识别和亲属鉴定的最有效和最准确的办法.与传统指纹鉴定相比,DNA鉴定更快捷、更便利、更精确、使用范围更广泛.那么DNA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学习中.
  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生活实际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如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能感染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大有所用,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1.联系实际,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
  真实的社会情境通常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体会自己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生物地热情,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列举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实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利用现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为话题,考虑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化解粮食危机的问题;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让学生先了解搜集有关细胞吸水、失水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如腌制食品,植物浇水、施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实例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构建分析,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热情.
  2.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创设阶梯型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时,采用阶梯型问题情境,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分析总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阶梯型的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如在学习“细胞核”时,分析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1)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2)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3)要证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需要再设计怎样的实验?(4)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通过问题串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沿着教师设计地“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变化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再创造,慢慢地感知体会到相关知识.
  三、课堂生成的问题情境创设
  1.捕捉课堂生成,点燃创新火花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所以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通过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得出结论: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的情况下,根细胞吸水,否则失水.正在这时,平时学习成绩一般地小陈同学私下嘀咕“搞得这么麻烦,还是我的方法好”,这时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笑着说,你是怎样记的,能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吗?也许是受到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期待,他站起来大声说:哪儿浓度高,水就往哪儿走.确实是这样,多好的分析,老师带头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同时,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时由于师生认知的偏差或失误而产生不符合生物学结论或科学方法的“错误”现象,若能好好利用“错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会变得更顺畅,行云流水.如在分析“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课后拓展题“为什么中午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中午温度高,酶变性失活引起的.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是啊,中午温度确实很高,是酶变性失活导致的吗?请同学们分析:若是因温度高酶变性失活,则午后温度下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光合作用强度不可能再升高,因酶变性失活了)若不是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光合作用强度再回升)学生通过分析,午后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明显不是由于温度高酶变性失活导致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中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光照强度显然不是,中午阳光充足;水,有点意思,因为这时植物特别是一些蔬菜会出现萎蔫,为什么会萎蔫呢?缺水.缺水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又不对,因为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占植物从外界吸收量1%~5%,一般不会因为缺水影响光反应的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原因?CO2.有些同学考虑到可能是CO2.为什么是CO2?CO2从外界进入植物体的门户是气孔,气孔张开,CO2才能顺畅进入,但同时植物蒸腾作用会带走大量水分,而中午植物由于吸水少于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从而导致光合作用的强度下降.通过层层递进分析,学生终于明白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因此,教师及时把握“错误”资源,抓住课堂生成契机,对意外的生成作积极引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地发展.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绽放出生命的活力,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2.善用实验错误,激发探究热情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动脑,还要求学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善于发现.而错误是科学探索的必然过程之一,实验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教师要因势利导,善于用学生实验中产生的错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精神,从而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如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分组实验时,有一组学生举手说忘记加二氧化硅,怎么办呢?老师沉思一会说,你们不是学过对照实验吗?可以试试.学生们想了想,又开始做实验.让老师意外的是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到有无加二氧化硅的对照实验,还对有无加碳酸钙、无水乙醇等进行了对照.最后同学们分析实验现象,在总结实验结果与结论时,说得头头是道;在实验报告中,有些同学也将这些情况进行列表比较分析.还有些同学想到用老叶,嫩叶及其它植物叶片进行实验,看一看它们的色素种类和含量有什么变化?可见,利用错误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