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史政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史政地 >> 浏览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及策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11月25日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师生互动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是终身教育思想和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中小学当前的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操作方法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师生互动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是终身教育思想和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中小学当前的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操作方法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主要教学策略有:会学领先策略、问题性策略、异步化策略、激励性策略、开放化策略和实践性策略。本文也从师生互动的问题提出、存在问题、内涵、特征、意义、途径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师生互动   方法   教学策略     途径
        一、师生互动问题的提出及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重构思想政治课民主、互动活力的新平台。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授——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学处在“有问有答”这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很少有学生的感悟、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过程。即便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意识到讨论是很好的学习、探求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课堂讨论,但同学们发言的结果却大多是教材上的答案;或者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谈不上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还有的同学对讨论表现出根本不感兴趣,以消极、倦怠的情绪对待师生互动。本人认为师生互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讲话那么简单,这种讨论,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是无效的。这样,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思想政治课教材要以材料为依据,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要求师生互动活动达成目标。因此必须突破这种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旧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互动研究应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2、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偏差:(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可以有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互动。(教师 学生全体 学生小组 学生个体 群体)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式,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二、师生互动内涵、特征、意义
         1、师生互动内涵.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施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关系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课堂社会学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人际互动,它带有社会规定性、特殊性和社会对师生角色的不同期望,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先定性“控制—服从”的特征。心理学家则认为,师生互动不仅表现为“控制—服从”,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师生间的交流、平行影响与相互作用等,他们要强调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
         2、课堂中良好的师生互动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与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全体学生之间互动,既可以是口头上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书面上的。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师生互动有时发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发生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小结、巩固中,有时就时事评论的某个热门话题而展开,也有时因教学中的某个疑难而推向高潮。
        从师生互动的引发、过程和收效来归纳良好师生互动的特征,至少有以下三点:
        ①共鸣。课堂中师生互动可以是由教师的提问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学生的疑问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但如果仅仅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则未必是良好的师生互动。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感情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②连动。师生互动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在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有时还伴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如果教师的提问仅仅让学生找到答案而就此为止,或学生提问的疑问教师一言以蔽之,则并非真实意义上的师生互动。③启发。师生互动的效果往往不仅仅在于落实知识点,由于师生双方思想和情绪的相互激活,学生的思维常常越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而教师也从中获得教学灵感。
        3、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旨在指导中学生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新一代公民。由于马克思主义有关道德、法律、社会发展、经济、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有相当的理论抽象性和思维逻辑性,因而,以教师生动讲解为主的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一切理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和觉悟的提升上。要将人类社会的思想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理性力量,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悟,更需要师生间形成一种互为主体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对于师生双方思想的深入、情感的投入,以及对学生行为的导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1)推动教与学矛盾双方交互作用,将思想引向深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质是将社会对学生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觉悟乃至人格。于是,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情感行为水平就构成了矛盾的双方。单向的信息传递,既不能保证教师了解学生更深层的思想活动,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虑和困惑,又难以促使教师对理论概念和原理的涵义作切合学生的深入挖掘。(2)促进师生双方情感交流,为从“知”到“信”奠定基础。“信”是“知”和“情”的合金。教师的真诚情感投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信仰、信念;而学生对某些时事热点事件的激情也常常影响、感染教师的教学热情。(3)师生交往,共同发展,构筑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结成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在民主、平等、尊重、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逐步形成既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又敢于坦言己见、提出质疑,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学习提高的行为方式。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常常会使学生发表一些“奇谈怪论”。起初,这往往引起一些学生的哄笑,但教师以宽容的心态以身作则,引导大家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善于从中听取合理之处,并帮助分析问题所在。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形成了“理解”、“对话”的交往模式,进而促进教学双方不仅共同发现、认识客观世界,而且共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操作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特点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知识。这样,突出了新课程要求,从这一理念出发,把终身教育思想和统整的建构主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奠基。
         1、创设情境的操作方法。创设情境,课堂上大约需要三分钟左右时间。一般应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感情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动机;用情绪感染、引发学生情感共振,使其进入愤、悱的最佳学习状态。第二步,创设学习情境。立即把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习情境的种类如: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讨论情境,表现情境,操作情境等。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突出问题性,使学生经过思维和探究才能实现目标。教学中可能需要几次创设学习情境,这应视学生学习的状态临机决定。第三步,提供引导性材料。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就是说,要从直接经验出发,感知并打通间接经验。教材知识是间接经验,教师在呈现学习情境后必须提供引导性材料——这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引桥,是打通间接经验的媒介,有利于学生从直接经验出发去认识间接经验,通过探究把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手段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等。教师要从自己的素质、风格和教学条件出发,灵活地、艺术性地运用。
    2、师生互动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师生互动学习方式环节,一般占课堂时间的一半以上。通常可分两个步骤操作: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人施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进入学习情境,自学(实验或操作)探究,感悟、领会、理解知识;根据训练题目自练、自测、自评,强化掌握知识;遇到疑难,主动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互动。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交往互动(指导、引导、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要引导兴趣;有的要鼓励信心;有的要帮助解决知识疑难;有的要指导方法;每个都要评价激励,强化学习动机。第二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带倾向性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教师参加小组互动,扮演合作者。全班合作学习:小组仍未解决的疑难,或需要强化的重、难点问题,由全班同学互动解决。由小组推举代表发言,谈认识并介绍思维过程;其它小组补充或质疑,引发争论;教师给予肯定或补充。若产生分歧,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点拨矫正;一旦出现创新,要给予天才般地赞扬,使每个学生的闪光思维都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财富。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应灵活把握。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教师再精讲示练。
         3、建构知识的操作方法。建构知识,一般需十分钟左右时间。通常应采取四个步骤:第一步,归纳强化知识。每位学生都对习得的知识、方法及情感体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表达出来。小组推举代表就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表述;提倡争论和质疑,对于易混淆的知识要着重进行辩析;教师给予肯定或更正,强化理解。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讲错了也应正面鼓励。第二步,迁移拓展知识。通过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或巧设玄机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或体验进行引申、迁移和拓展,举一反三,举三归一,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要着重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提倡异想天开和七嘴八舌,任由学生想象的灵感在碰撞中闪光,即便一时未能创新,也埋下了创新的种子。第三步,建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并与其它学科知识相沟通,纵横辐射,建构跨学科知识网络,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第四步,评价反馈。通过完成课堂(课后)作业(包括实验、制作、调查等)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作业要分层次设计(应包括必作题、选作题等),给学生以选择权。学生须独立完成作业;经过努力仍有困难的,允许与同学或教师互动。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重在激励和指导。课堂上未能完全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要在课后实行个别化教学。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
         1、会学领先策略。会学,是指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技能、方法、策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具备会学素质,师生互动就无法开展。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会学素质放在领先位置,要事先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初步地学会学习;这样,教学中就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各学科教师都坚持运用会学领先策略,从近期看必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长远看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问题性策略。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提问、训练题目等,都要突出问题性,以便启动学生思维,支撑学生发现和建构知识。运用问题性策略,并不是问题越深奥越好,而要与学生的经验、知识结构和会学水平相适应,设计接近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获得成功体验,激起继续探究的信心。
         3、异步化策略。异步化策略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教学目标、训练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指导和评价等都要分层次设计,为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只有实施异步化策略,才有因材施教,才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运用异步化策略,教师必须透彻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差异,然后才能分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因人施教才能呈现出异步化的发展态势。
         4、激励性策略。当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后,学习的兴趣、信心、态度、意志等就成为学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良好心理必须靠激励去诱发和维持。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态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注入动力。激励要因人制宜,即时评价、肯定、赞赏、鼓励、期望……,要重视正面激励,赞扬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和创新,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亢愤的学习状态。
         5、开放化策略。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开放、创新型人才,要靠开放化的教学才能培养。因此,教学必须打破封闭的传统模式,从三个方面创设开放化的教学环境:一是课堂内容开放化。不要局限于教材,凡是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相关知识(包括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以及教材的知识等),都是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去收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开阔视野,以求能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和拓展。二是学习空间开放化。要树立大课堂观,教室和教室以外的自然界、社会、互联网等都可以作为课堂。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就应该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去与学习对象直接接触,感知、领悟、辩别、理解和探究知识;就要允许学生到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运用网络去探索知识。学习空间开放化,必然引起学习方式开放化。三是思维训练开放化。每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开放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要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基。
         6、实践性策略。实践是学生感知知识、探索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形成技能和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实践性策略的运用如:(1)开发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素材,认真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2)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感触觉去感知,利用嗅觉去闻,用耳去听,用口去说,动手去操作,用脑去思,甚至用味觉去品尝等,使知识在大脑皮层引起多种兴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领会、理解的认知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五、优化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课堂教学的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完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包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传统思想影响下的政治课给学生造成“权威”、“说教”、“压服”、“虚假”的不良印象;强调“应试”的政治课也让学生感到“不得不接受”、“紧张”、“压抑”。注重人文关怀、崇高素质提高的政治课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
         2、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启动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落实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理念的载体。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互动旨在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升华学生的感情觉悟,因此,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
         3、改进教学评价,积极推进师生互动的进程。“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例如,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产生疑惑不解?是否有了厌烦心理?是否失去了自信?亦或有“异端”要表达等等。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是以整个身心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有时要超越学科的界限,有时则要逾越师生的鸿沟。教师只有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发自内心地感到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才会在内心深入产生强有力的动机和力量,并将长远的动机转化成行为,与学生融为一体。这些行为就构成了相互作用,并为整个互动过程的演进提供了准则。
 
参考文献:
[1]张 华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3]杨光岐 学会教学思想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8月
上一篇: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动情”起来
下一篇: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