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史政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高中论文 >> 高中史政地 >> 浏览论文

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动情”起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3年11月25日
【摘要】:本文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立足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情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新课改的动因之一,通过教学
【摘要】:本文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立足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情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新课改的动因之一,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导入、联系生活、课堂评价等环节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师生关系;动情;课堂效率 
        所谓“动情”是指对人或事物产生爱慕的感情。这里讲的“动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亲近和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敬爱和对课堂的喜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思想。这种“动情”效应能使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希望与教师合作,不断去追求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这种“动情”并未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情感培养功能缺失仍然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重要缺陷。因此,如何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真正“动情”起来,是每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痕迹较深。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思想一时无法彻底改变。教师无法彻底转变角色。尤其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有些教师仍然是在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仍在沿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政治课也就变成了读条条,背框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三维目标”的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在课堂中来,还应扩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来,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做一个“书呆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社会上不同群体多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大众传播的方便迅捷,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多重影响。便捷的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了不少。然而在互联网上,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脱离现实世界和学生生活,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就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课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课,政治课就变成了读条条,背条条。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也不会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下面仅是笔者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情境导入,触景生情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就应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如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苹果公司研发的iPad、iPhone到Apple TV等系列产品,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如“苹果公司的产品为什么会赢得消费者青睐?”“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对全球手机生产产生什么影响?”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设问和师生的一系列互动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感知、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良好的情境导入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去参与,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增强师生情感的交流。  
        教学的民主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我总认为“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专制的体现。教学上的专制会直接伤害学生的感情,造成无法弥补的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冲突。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减少抽象,空洞而又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增加情真意切,生动形象,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把政治教学与情感教学融为一体,寓教育与情感之中。由此我们应采取多种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情动情,以理激情,借境生情,让学生投入到乐观情感之中,使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中学生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当然,在情境导入的时候,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学习动力。
  二、走进生活,感悟真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应服务于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之美,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真情,感悟真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真情,体会学习的快乐。如我在《政治生活》教学中,充分利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中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南海局势”等重大时政引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升华。在《经济生活》教学时,我力求把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素材,如学生消费现象、家庭消费观、理财观等搬进课堂,既可以为课堂增添一份激情和真情,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政治课堂就在自己身边。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成为学生亲与信的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能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动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
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生活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时,学生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情感才会不断升华。
  三、媒体载入,激发热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是他们学习成功的最有利的保证。而经验告诉我们,计算机及现代教育技术是激发学生高涨学习热情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有很多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难于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如在讲“劳动与就业”这一框题时,我根据不少学生家庭有电脑以及学校开放校园网络的实际,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由于准备充分、资料丰富,整个课堂探究活动有声有色,使学生既体验了现代媒体的快捷服务,又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合作,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如何合理、有效使用媒体,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不能一味求全、求异,只有把媒体的辅助功能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丰满语言,适时煽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不想使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生动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功效的重要条件,所谓“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语言要抑扬顿挫,该煽情的时候煽情,该激昂的时候激昂,该平铺直叙的时候就平铺直叙,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比如我在讲“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知识点时,就充分激情地朗诵了著名诗人余光远的诗《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煽情的语言既激发了学生渴望了祖国的统一爱国之情,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每当此时,我能感受到一种情感渲染的力量,这对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老师课堂上幽默诙谐的语言,也会使课堂顿时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政治课堂上,老师通过适当采用典故、成语、俗语、顺口溜等,适时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会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悦,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情感。
  五、多元评价,增进友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心间的一句话,可以培养1个牛人,也能够扑灭1个牛人”。惟有嘉赞,才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使其扬起自傲的帆船。嘉赞是一种赏识教诲,是一种感情投资,是催人振奋向上、踊跃向前的“爱”的教诲。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进师生友情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异常表现,或送去一个眼神、或结合教学内容给予提醒,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不经意的宽容评价会使学生减少焦虑,放下心理顾虑,也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课堂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之间的友情。如在讲“权利与义务关系”时,我针对教材中两个不同观点,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和互评,使学生能很快跳出认识的误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当然课堂评价还应倡导鼓励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学生是有上进心的,对他们多点表扬鼓励有助于他们进步。当然,这并不排除批评帮助,但即使要批评学生,也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讲究方式方法。总的来说还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凡是答的好的,不管个人或集体,都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只答对了一半,也应先赞扬几句,然后再讲存在的问题;如果完全不懂,也不要当面批评,叫他们再认真想一想,每次测验和考试后,在班上表扬多名考得好的学生,考得不好的学生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找个别学生交谈,指出答卷存在的问题。总之,凡是学生在学习政治课中有好的地方,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得到表扬鼓励越多,越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越有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六、巧妙收尾,升华感情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悠长的结尾,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深化所学知识、升华学生的感情。比如我在讲“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情感上得到共鸣,在课堂的结尾我巧设了一个短片欣赏: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该短片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使学生增强了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意识。此外,好的结束语往往也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如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时,我作了这样总结:楼房按设计图建造,设计图属于人的意识,那么它是不是自行变成楼房的呢?这样结尾造成"欲知其中缘由,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期待。即设置了下一课的悬念又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收到了“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效果。可见,充满情感意味的收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实践证明,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动情”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这对于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减负增效”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章:
  [1] 朱小蔓:《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教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上一篇:如何让政治课堂充满吸引力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