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09月04日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由语文学科以及教学工作内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学生学习是以对语言的感悟为突破口,这就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力和感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由语文学科以及教学工作内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学生学习是以对语言的感悟为突破口,这就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力和感受力,对语言内容充分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对语言艺术的深切体味和浓厚兴趣,以及对课文本身思想和艺术蕴蓄准确把握和品评的能力。而盲目的、为形式而形式的不适当的多媒体教学被生吞活剥地推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往往不利于甚至破坏了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在客观上产生了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的负效应。具体而言之,这种负效应表现如下。
一、 干扰学生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和感受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首先具有表意性,而我们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语言的这一基本功能,并学会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好就好在能使人观其文而听其音,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随着一个个文字再现于读者眼前,甚至能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回味,这种效果完全无须在阅读时放一盘琵琶乐的音像磁带来辅助实现。那些画蛇添足的所谓“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认识和感受语言功能方面,却干扰了学生的视线,使他们的目力在眼花缭乱的声光电刺激中忽略或忘记了去体会语言本身表情达意的精妙,拾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符合“直观教学”,实则没有搞清楚语言学科的直观对象首先是语言文字。
二、 限制学生对语言内容的联想和想象
语言本身并无直接的可感性,它必须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中介来实现语意。读者根据眼前的语言符号,调动现存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由此及彼地联想并对自己记忆中的有关内容扩充加工、再现或再造,从而进人作者所精心构制的语境去玩味他的旨趣,理解他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层次。
所以,用一些固定的画面去图解蕴蓄深厚而复杂的语言,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思维简单化,导致理解力逐渐退化而丧失学习语言应有的心理素质。
三、 淡化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和体味
应当承认,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多种传达信息的方法,加大了信息量,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触发他们的感知,使他们触类旁通。但是,也正因如此,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容易冲淡语言的韵味,使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减弱或转移,对语言本身的体会变得浅淡。就拿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来说,这本是一篇语言极富韵味的散文,如果配着一部介绍海外风情的电视片去看,虽然会使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景致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但语言美的韵味也可能被同样也很美的画面所冲淡,使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转移到其他非语言的方面,从而失去了咀嚼玩味课文的兴趣,甚至降低了对语言的审美情趣。
四、 妨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把握和品评
我们曾指出过语言内容有模糊性,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它同时也具有准确性和精确性。认识了前者,就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想象发挥;理解了后者,就便于要求学生将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要使学生把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还得靠在课文本身上做文章,现行于中学课文课堂的许多教学片,其实并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殊途同归。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课文内容不适合制成教学片,另一方面有些教学片没有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本意和风格。
总而言之,语言学科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组造能力、对美的体验能力和对人格的自我塑造能力。而这些能力说到底就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对语言的“悟性”。多媒体教学正是一个能直接关系培养这一“悟性”的教学手段。要使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将其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相联系而深入研究,使它避免或尽快走出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误区,真正为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