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教育管理 >> 浏览论文

学校管理困境及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思考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未知    日期:2015年06月10日
 摘 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就是对现有学校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也是现有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必须结合学校目前的制度状况、发展实际以及外部环境的情况,从条件与基础方面考虑可能性与可行性

 摘 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就是对现有学校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也是现有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必须结合学校目前的制度状况、发展实际以及外部环境的情况,从条件与基础方面考虑可能性与可行性。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应该从行政管理制度、举办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创新
  随着教育市场的形成和逐步成熟,特别是新课程的变革、新理念的倡导,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制度建设,尤其是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校从全面提升学校组织的核心能力为着眼点,创新学校管理,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效率型的学校组织机构,提升学校的核心能力
  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管理。质量是生命线,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而质量来源于管理,管理出质量,出效益,管理落后制约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我们提出了从提升学校核心能力入手,创新学校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学校组织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实行“扁平式”管理。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大量的问题直接产生于基层的组织,如年级组、教研组,乃至班级、课堂。在过去的管理中,学校管理的重心在于学校的领导和上级行政组织上,一切工作围绕上级的批示来开展,学校的上述基层组织的工作也要由学校的管理层来决定和安排,这显然和新课程理念不相符,也不能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在实践中立足于新课程下的学校组织机构的改革,一方面减少层级领导,突出年级组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年级组在学校管理结构中的层级,各处室配合学校和年级组,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真正实现学校工作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为中心,还学校教育教学的本质。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学校管理者坚持长期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理解新课程中教师碰到的各种困难,以提供各种服务性、保障性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实现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
  (二)强化教职工参与管理进行监督,实行透明式管理。
  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教职工是否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否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组织是否民主,表现在行政人员、教师、学生能否在不同程度上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机会。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建立民主参与型的学校领导制度。学校实行教代会制度,推行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并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逐步形成了“民主与制度融合”的学校管理模式。
  如何实现“融合”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是用民主产生制度,二是用制度保障民主,三是制度要人性化。我们相应建立了校长办公会议、行政校务会议、班主任例会、教师代表会议等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代会,重要制度的出台和调整,重点建设项目及重要决策的形成,均通过教代会审议,增强了全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大了教师管理学校的参与度,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集中众人智慧,努力办好学校。
  (三)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
  我校实行“教师课职组合制”和“教师课职组阁制”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其中最富创新性的是“教师课职组合制”,它实现了用人制度由“相马”到“赛马”的转变。这种“组合制”规定,教师的任课自由组合,激发了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的师资培训制度。
  我校对新教师实行“带教制”,使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初中教师,并建立“教坛新秀制度”;对中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对中老年教师鼓励成名成家,建立“名师制度”。同时,我校实行相当彻底的教学大循环制,尤其是大胆让新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任课从一年级直升到六年级,使每一个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
  我们把管理的切入点放在办学目标的设计上,提出了构建以全面目标系统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全员考评为保证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学校目标体系的全面实施,我们着力强化两个操作环节。
  (一)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系统。
  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二)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系统。
  全员业绩考评体系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环节。
  (1)建立考评体系结构。从对象上分为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两类。团队考核:通过对各条线、各部门的考核,促进部门职责的全面履行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班级、年级、教研组、年级组的考核,促进教师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个人考核:通过对学校干部、教师的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工作态度等综合考核,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考核要素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因素。目的是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2)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的方法体系。主要体现三个原则。-是公开与开放原则。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二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用量化体现准确。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让每个职工在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反馈与修改原则。考核结果实行公示,允许申诉和复议。
  (3)建立激励体系。一方面建立全员全程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努力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使考核的结果成为评奖、晋级、评职、聘任、进修、评优、福利分配和聘任的基本依据。
  三、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学校管理要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思想。
  现代学校制度理论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视生为亲,服务优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过去“师道尊严”的关系了,而是一种消费者与服务人员的关系。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用制度来确保“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的确立与延续。
  (二)学校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现代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人文性”,其功能就是:公平、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
  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赋予管理制度人性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制度与目标的重建与设置上,其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赋予管理制度以“人情味”。校长要将教师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需求转化成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就要改变以往将外在的要求强加给教师的做法,帮助教师把专业活动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教师和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最大效益。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成本观念也就体现在此。
  (三)校长应勇于担起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职责。
  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建中,我们作校长的不能让渡我们的能力、也不能让渡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勇于承担起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更新观念,富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思想,努力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推动者,成为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的领导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管理者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所追求的目标境界,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也许要付出的很多,但我们相信:只要管理者突破传统制度清规戒律式的规范功能,让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让各种管理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让师生成为教学的主人,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J].教育研究,2003.12.
  [2] 尹后庆,余利惠,朱世锋,朱怡华.继往开来,深化发展-关于深化上海民办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3] 吴华.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学校制度-对椒江“现代学校制度实践的理性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4] 陈桂生.“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上一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下一篇:学校管理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