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其他论文 >> 教学研究 >> 浏览论文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6月17日
【摘要】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的形成。本文从研究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模式出发,教

【摘要】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的形成。本文从研究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模式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处于动态过程,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总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也学好了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综合能力。

  【关键词】网络语文教学模式
  
  所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一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教学改革研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研究的几个方面
  (1) 基于网络研究的环境建设
  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研究工作,首先要积极做好研究环境的建设。
  1、要建立教学用的计算机房,使之能适应于学生上机练习、测试,并能运用一些cai学习软件,使教学试验环境更为完善。
  2、要建立 “多媒体电教室”。 在“多媒体电教室”中,由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录像机、vcd、视频展示仪、切换播出,用于播放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3、要建立校园网络系统。
  (2)基于网络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研究中力求学校、家庭互相配合,形成整体;课内外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形成整体,从整体上增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2、主导作用与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研究中要通过学生内因的作用,促使其发展;力求做到在 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逐步做到爱学、要学、学会、会学,学得主动。
   3、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善于发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3)、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基于网络的识字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中改革与优化传统的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汉字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读书、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识字量分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果,学生识字质量,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辅助教学,通过网络播放图形、图象、声音等,将信息转达给学生,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中输入汉字,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独有的魅力,通过网络环境下生动形象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教给方法,学会自学: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具有接近人性化的交互性方式,可以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以及处理媒体的多元化(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自学,学校引进了大量现成的cai课件,为低年段学生自学识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事先输入所学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学.
  4、学会文字输入: 在学生识字过程中是由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知识,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1、导读激趣,初学全文:
  (1)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多媒体cai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2)采取人机对话,进行全文初学:一种,细读课文,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如上《三味书屋》时的做法是:首先,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了各种问题:“三味书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什么含义?“私塾”是什么?跟学校有什么区别?鲁迅先生为什么随便在书桌上刻字?……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
  2、媒体设境,重点探究
  (1)理解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里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给课文列提纲: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指导学生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列出该文章的写作提纲。
  格式如下:
  课题:
  中心思想: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调整屏幕内容。日积月累,对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3)指导朗读,帮助积累: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练习。多媒体网络系统独特的语音功能(通过话筒广播),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朗读更为清晰、效果更为完善,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文化人”
  黄娣
  (河南省永城市茴村乡韩楼小学河南永城476600)
  
  大纲(修订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对语文的重新定性和定位,告诉我们语文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教化功能和发展功能。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什么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英国学者泰勒语)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一、 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意识
  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可见,文化氛围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多重要。
  1.创设文化环境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大语文教育的环境,必须是有充足的图书并保持开放的图书室,使学生有书可读;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洋溢着高品味的文化味,如有时事走廊,有百花园墙报,还有红领巾广播站,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要经常开展演讲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强化文化意识。
  2.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
  二、 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实践中培养文化意识
  汉字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汉语的学习规律,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学习文化和培养文化意识。
  1.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
  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像学习其他语言那样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悟,"读书切忌在荒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宋陆九渊语)这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心理学上"理解"的意思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而"悟",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在悟的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悟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悟",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从整体上去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悟。含义深奥的句子要悟得明白,看似浅显内涵十分丰富的词句要悟得深刻。
  2.在语言积累中培养文化意识
  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北京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说:"我怀疑'知识迁移'这种说法。唯独语文,很多是不能迁移的。"说的还积累。可见,积累有多重要。要通过熟读、背诵、摘抄,大量的阅读,既积累语言,又积累文化,如学习写景的诗文,积累了风景文化,摘抄名言警句,积累了人格文化,处世文化;……随着文化积累不断深厚,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
  3.在自由习作中强化文化意识
  大纲(修订版)强调自由习作,这更符合作文的本质。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让学生习作写得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少提要求,多给指导,特别是开拓思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思路可以畅通,放飞想象的翅膀。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内容,通过自由习作,激发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文化意识就能得到强化。
  三、 弘扬学生主体,在价值观上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弘扬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1.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点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心理是否愉快,则在教育者视野之外。以至多数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桎梏下,迷失了"童真无邪"的本性。现代教学观则把学生学习阶段看成人生的一部分,着眼点是"学",教学方法是"导",在老师的启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因此,老师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是亦师亦友。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人格文化意识得到增强。
  2.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弘扬。
  3.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
  在写作上,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是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实际上是"智";孔子还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开,这实际上说的是"美"。既"辞达",又有"文",这是作文"智"与"美"的融合,在阅读方面,阅读有一定的见解,这是"智",不仅"意会"了,还能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美,这也是"智"与"美"的融合。"智"与"美"的融合,能强化生命的体验,迸发创造的火花。
  英国学者阿诺德说过,"文化对美与智的融合有着强烈的爱好,它更爱促进二者的普遍流行。"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感悟和自由表达,同时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在"智"与"美"的融合中培养文化创新意识。
  文化的问题是个多元的问题,在培养文化意识时,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成为"文化人"。

上一篇: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研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