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物理教学初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4年07月15日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再反思我们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状况,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一次次疲倦地应付,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再反思我们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状况,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一次次疲倦地应付,教得苦学得累,但却事倍功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试用了“一二三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一二三教学模式”,总的来说其基本构成就是:一张讲学稿、二类教学法、三项学习要求。
一、 一张讲学稿
(一) 讲学稿的形成
1. 每周一开一次物理教研组会议,确定备课的节次和主备人,并且每人对要备的节次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为主备人提供必要的备课资源。
2. 主备人通过个人研修以及他人的见解综合形成草案。
3. 周三小组研讨修改形成定案,并由主备人执笔修改。
4. 讲学稿印发后,任课教师在上课前还要针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方法程序。
(二) 讲学稿的具体格式
1. 预习导学
2. 合作探究
3. 自我检测
4. 拓展延伸
学生在预习自学中能充分体现其主动性、独立性与独特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负担为享受,使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预习导学的检查,这种差异就会体现出来,从而能使老师的教有方向、有目标,知道每个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需要什么知识,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既节省了老师的讲授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两类结构教学(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一) 教什么
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
一棵大的知识树是由若干个小的知识树嫁接起来的。知识树的作用是先让学生看到这一节知识内容的全部,然后再顺藤摸瓜各个击破,即先整体后局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册书等的整体框架结构都可慢慢建立起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找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整体建构法,建立起了知识的整体概念。
(二) 怎么教
“三环两线一核心”
三环指:通过例题寻找方法,通过习题感悟方法,通过试题验证方法 两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以贯穿其中的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
一核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例题:额定电压为220 V的热得快的电阻为275 Ω,如果其正常工作10 min,将产生多少热量?
解:方法:1. 首先分析是否是纯电阻电路:
若是纯电阻电路,则Q=W=I2Rt=U2t/R=UIt=Pt
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则Q=I2Rt
2. 根据题设条件利用已学知识先找出求Q所需的量I、R、t
3. I、R、t三个量的单位都化成国际单位制单位
4. 把整理好的三个物理量带入公式Q=I2Rt计算
I=■=■=0.8 A R=275 Ω
t=10 min=10×60 s=600 s
Q=I2Rt
=(0.8 A)2×275 Ω×600 s
=105600 J
习题:某电热水器铭牌上标有“220 V 1500 W”字样,对它通电1.5 h,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通过本题练习,学生会感悟到本题属于纯电阻电路,消耗多少电能就产生多少热量,所以Q=Pt=1500 W×1.5×3600 s=8.1×106 J
试题:有一电烙铁,它的额定电压是220 V,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是1210 Ω,若正常使用3 min放出多少热量?
再通过此题验证解题方法,使学生对此类问题有法可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 三项学习要求(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1. 深入预习(课前或课中),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存疑(要求用铅笔做标记,教师抽批)
2. 互助探究(课中)个别学习、对组学习或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学生执教、情景表演、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记录用黑笔或圆珠笔,订正用红笔)
3. 达标提升:通过相关习题的训练达到两类结构层面的提升。(当堂解决,教师抽批)
总之,以讲学稿为载体,以两类教学法为手段,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拓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