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计算机 >> 浏览论文

废旧计算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再利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admin    日期:2016年01月01日
计算机知识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电脑世界》就是计算机知识较为集中的一个单元。多数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讲

计算机知识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电脑世界》就是计算机知识较为集中的一个单元。多数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讲解演示方式,缺少直观材料和现场操作等辅助手段,难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空洞的理论知识。

  而淘汰计算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且不存在被损坏的风险,方便学生操练,可以用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建构计算机知识。
  一、触摸废旧计算机,全息认识部件
  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设备具有直观展示功能,把废旧的硬盘、内存、CPU等实物提供给学生,为辨认部件提供直观材料,增强感性认识。
  1.拆卸计算机,认识部件
  一个人可以从手、耳、眼多种器官接收信息,使用的器官越多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大,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学生在打开的主机中找到CPU、内存、硬盘、主板等设备,在触摸中认识各个部件,加深印象。同时,通过零距离、多角度的观察研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在拆卸内存时,学生发现插口上有一个小小缺口,以为是不小心弄破的。教师抓住机会说:“请仔细观察内存插槽,有没有与这个缺口吻合的地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个缺口和插槽中的凸起部分刚好吻合。教师说:“请你们按不同的方向插内存,是不是都能插入?”学生尝试后得出,插入内存是有方向的,如果方向不正确不能插入。通过触摸内存,学生才有机会学到电脑部件有防插错设计。
  学生通过触摸实物,拆卸设备,加深了对硬件的印象,掌握更多的硬件常识。
  2.观察设备,全息了解部件功用
  学生不仅要熟知硬件名称,还需要了解它们的功能。由于学生观察不到计算机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很难体会各配件起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全息观察硬件设备,从多角度学习设备功能。
  如CPU功能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CPU,知道上面有许多针脚,再仔细观察主板背面,有许多线路都集中到CPU插槽上,从这个制造工艺上就能形象说明CPU是计算机的中心,起着控制其他部件的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拆卸设备,零距离触摸计算机,学生全息观察硬件,直观理解设备的功能。
  二、对比历年计算机设备,感悟硬件发展规律
  计算机发展史和发展规律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发展没有多少经历,在理解这方面知识时缺少感性认识。而淘汰的计算机设备中有不同时期的配件,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通过对比观察能直观地体现计算机发展规律。
  1.查找时间标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器物、遗迹等有形物都是历史的记录和佐证。同样道理,要让小学生感受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借助留下来的淘汰设备,用实物见证历史。收集不同时期的硬件设备,把它们拿到课堂上,就成为鲜活的学习材料。
  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发展史时,出示三块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板,请学生猜猜哪块主板生产时间最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主板上标识的生产日期来验证推测。学生发现其中一块是1994年生产的,看着比自己年龄还大的主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生产的吗?”这样就把学生引入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学习中。
  2.连接外接设备,感悟计算机发展规律
  通过主板接口数量的变化,能够揭示计算机发展规律。生产时间越迟的主板集成度越高,主板上接口更丰富。教师利用三块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主板,让学生观察操作,感悟计算机发展规律。
  学生把麦克风、耳机、网线、显示器分别连接在三块主板上,最早生产的主板需要插入相应的显卡、网卡、声卡等才能实现(如图2a所示);连接稍晚生产的主板接口,需要插入网卡才能连接网线(如图2b所示);连接最迟生产的主板,无需插上板卡(如图2c所示)。而且生产时间早的声卡插孔颜色均为黑色,容易插错;后来生产的声卡插孔颜色不同,与耳麦插头颜色一致,不容易插错。
  a b c
  图2
  通过插拔板卡和连接设备操作,学生观察到主机内部插的板卡越来越少,同时连接外部设备的操作越来越人性化,有防插错设计,直观了解到计算机设备具有集成度越来越高、操作使用越来越简单的发展趋势。
  三、清理废旧计算机,操习防护知识
  计算机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清理淘汰设备,了解掌握计算机防护知识和技能。
  1.清理机箱,掌握计算机防尘知识
  打开废旧机箱,学生可以看到淘汰的主板上有一层厚厚的灰尘,借此告诉学生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吸附大量灰尘,主板热量散发不了,最终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通过形象的实物例证,学生感悟到计算机工作需要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
  通过清理主板,掌握计算机防尘的操作技能。用刷子刷去主板(如图3所示)和CPU散热风扇上的灰尘,再用老虎球吹干净(如图4所示),保持机箱干净。
  图3 图4
  2.维护内存,掌握计算机防潮知识
  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防潮知识,教材中用家电防潮来说明计算机需要防潮。学生对家电防潮知识了解也不多,教师可以用淘汰设备上的金属氧化物帮助学生形象理解防潮知识。
  学生观察到内存与主板插槽接触的金属片(金手指)的颜色是黄色的,有些地方颜色发黑,如图5所示。金手指变黑就是金属氧化现象,氧化是环境潮湿引起的。用事实说明空气潮湿会造成金属氧化,从而引发接触不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利用淘汰部件上的黑色氧化物,向学生形象解释计算机防潮的重要性。
  学生用橡皮轻轻擦去金手指上的黑色氧化物(如图6所示),增加触片导电性,学习掌握清理氧化物的技能。
  图5 图6   四、安装废旧计算机,理解系统组成
  计算机系统组成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之一。由于学生使用的计算机都是已经安装好的,他们体会不出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更不清楚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概念。
  学生利用学校淘汰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安装,教师可适当点拨,以帮助他们形象理解这些知识。
  1.组装配件,认识硬件系统
  安装一台计算机首先要安装硬件设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安装主板,插入CPU、散热器、内存,连接好外部设备。安装好后打开电源,学生发现开机后屏幕上只显示一行行白色的英文和跳动的光标(教师事先格式化硬盘),无法输入文字和画画,由此体会到此时的计算机只是一堆硬件,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称不上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要使用计算机必须要有软件。
  2.安装Windows,认识操作系统
  学生用Ghost系统安装盘启动,把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到计算机中。安装操作系统后,学生尝试对文件和设备进行管理,如复制文件、建立文件夹、调整音量等操作。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用来管理硬盘中的文件和设备。
  3.安装金山画王,认识应用软件
  其后学生发现还不能输入电子文档、创作多媒体作品,需要安装相应软件才能使用。学生学习安装金山画王软件,通过安装软件认识到要用计算机学习和工作,需要安装相应功能的软件,这些软件是为某个任务设计的,统称为“应用软件”。
  教师对学生在安装系统过程中认识到的计算机软、硬件之间关系,用计算机系统图表示(如图7所示)。
  图7
  学生通过组装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一系列操作,并结合软、硬件关系图理解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五、试验废旧计算机,掌握病毒防护技能
  病毒防治是安全使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很少遇到计算机病毒,对于病毒的真正危害认识不深。如果让学生亲历病毒感染所带来的麻烦,给他们内心以强烈刺激,定会增加病毒防范意识。
  1.病毒实验,体验危害
  教师在一台淘汰的计算机上安装好操作系统,但不安装任何防毒软件。学生试着连接教师指定的网站,下载并打开运行软件。结果计算机运行速度马上慢下来,文件图标也变成了熊猫烧香图案。原来下载的文件中有熊猫烧香病毒,运行软件时激活了病毒,导致运行速度变慢,图标被修改。学生通过实验和操作,切身体会到病毒危害及其严重性。
  2.安装防毒软件,学会技防
  通过上述操作后,学生已经体会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自然想到用防毒软件进行防护。学生从学校网站下载防毒软件,并安装到计算机中,学习设置病毒库的更新。通过安装反病毒软件,更新病毒库,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防毒知识。
  3.学杀病毒,培养防毒习惯
  要想使计算机长久健康运行,需要有良好的防毒意识。教师以实验中有病毒的网站为例进行针对性教育,对下载的软件进行病毒扫描,确定没有病毒再使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防毒习惯:下载软件要到正规网站,并养成随时扫描病毒的好习惯。
  学生在淘汰设备上进行病毒实验,体会病毒的危害,掌握病毒防护知识,培养良好的防毒习惯。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可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和掌握计算机防毒知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2] 陈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用书(五六年级合用)[M/CD].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3]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 王利尧.淘汰电脑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再利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5):25-26

上一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小学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