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小学生在学校的集体授课模式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评价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开放性、自主性更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评价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构筑一个适合学生的评价体系。好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好的评价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教师可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评价是一门教学艺术,只有科学的当的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课堂评价有一些误区存在,导致教学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误区一:幽默与嘲讽等同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相貌各异的我们》的公开课,教师首先通过照片比对创设情境,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人的相貌千差万别,之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为什么大家长得都不一样”这个问题,一位男同学被选中发言,说是因为遗传基因发生变化,并提到了关于DNA的知识,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为孩子的发言小声叫好,大家都在等作课老师评价,老师这样说:“这位同学我觉得你将来可以去当兵的,你说话好快,像打机关枪一样。”孩子愣住了,听课的老师也愣住了,四年级的孩子面对会场几百位老师,紧张是肯定的,因为这个知识他有研究(不然不会说得那么精彩)兴奋也是肯定的,人的情绪在紧张、兴奋时语速会不由自主加快也是肯定的,抛开孩子发言的内容,只针对语速快作评价,老师是否也是太紧张了?我们不得而知,课会场酝酿好的掌声变成了内心的叹息,再看发言的孩子,虽看不清表情,但能从下面的情况感受到,作课的老师在短暂的尴尬之后,请孩子再说一遍,孩子无语放下话筒坐下了,老师说期待能听到他更多精彩的发言,但直至下课这个孩子都没有再举手。思想的火花被老师的评价浇灭了,也许老师是想调侃一下活跃课堂气氛,也许是想幽默一下展现教学机智,但是却伤了孩子的心。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好的评价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不好的评价效果反之,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理解能力有限,加之有些老师分不清幽默与讽刺、挖苦的区别,还有的老师不具备幽默评价的能力,牵强附会或随意地评价,在无意之中伤了孩子的心。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能指引前进的方向,作为老师要运用好评价,让它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误区二:只要发言都是棒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人性关怀,或许是出于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你真棒不绝于耳。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这种无实质内容的评价其实很难博得学生的认同,甚至会让高年级同学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食盐的溶解》时,提出问题:“把食用盐放入水里,会怎么样?”一位学生发言说:“会看不见。”老师马上表扬道:“你真聪明。”底下有学生小声笑,有些同学则小声重复“真聪明。”显然,老师的评价缺少实质内容,简单的夸奖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假如把这里的评价变成:“你很注意观察,盐不见了,它会去哪里呢?”不仅指出学生答得好是因为平时认真观察,而且追问第二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向更深处发展,这样不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吗?评价不光是说好、棒这样的词语,要由衷地指出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这些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误区三:教师评价一言堂
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整节课都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岂不知这样不仅形式上单一,学生倦怠,也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元评价主体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科学课上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多种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不仅使不同观点有机会展示,也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如一位教师在讲《电灯亮了》一课时,通过猜想——画图——验证等几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小灯珠点亮。教师的评价很少,主要通过小组内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交流中进行着自由的发言与评价,肯定与否定,认同与反对尽在其中,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不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出现争执时引导一下,老师就是平等中的首席,评价适时又适可,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是一门需要潜心钻研的教学艺术,鼓励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中肯评价能使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习能力,指导性的评价能使学生更好的和别人交流合作,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使课堂民主而开放,保护学生的自尊与兴趣,这才算得上是好的评价、有效的评价。就像教育家波利亚说的那样:“有效的评价能让课堂焕发生命般的活力。”怎样更好的运用评价手段,走出误区,是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深思并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