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对现有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注重时令,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到社区、工厂,农村、田野挖掘知识,增强科学教学亲和力;就地取材,自制教具、学具;使处于城市、乡村结合地带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成为学以致用的“科学小天使”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注重时令 社区、农村 学以致用
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既要符合农村孩子的教育特点,又要及时了解城市的一些科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在如何学习好科学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但是,现有的科学教材中涉及到城市各种功能的科学知识较少,而涉及到农村有关知识的教材内容较多。然而在现有的农村,孩子成长的环境与改革开放前大不相同,她还有着广袤的田野、清清的河塘(有的已经污染了)、纯净的天空(比城市的夜空清晰、便于学生观察),但是,家养的鸡鸭、鹅、猪几乎绝迹,猫狗较多,对于学生认识这些动物的繁殖、生活习性不利,但是及时组织好学生参观养殖场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所独有的地利,另外,一年四季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农作物,便于学生观察。而距离城市较近,对于城市的各种设施较为了解,这一切,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实施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熟知的地方资源,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让城乡结合部学校科学教学突出特色,搞好定位,是我校近几年来所研究的课题。
一、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整合,突出特色
我校在2004年9月承担了国家级“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科学(青岛版)教科书开发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在制定实施方案时,我校就结合青岛版科学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我校所处的城乡结合部这个特殊的环境,制定出研究的重点方向:面向农村社区,放眼城市文明,突出特色。三年来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下面的介绍中还详细介绍。青岛版《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空间、时间、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由于教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面对的是社会经验较少的学生群体,如果没有选择性的进行整合,教学中将遇到知识与时令的不协调;空间与时间的不协调;比如在教五年级教材中《植物的花》一课时,时令已经是秋季末,当时的花单性花多(南瓜花等),完全花(雄蕊、雌蕊)基本上找不到,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在教学时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完全花特别多的季节,到农村的果园、城乡结合部的公园,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并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到了人工授粉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堂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整理农谚:“七月的核桃,八月里的梨,九月的柿子来赶集”。
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更加热爱大自然。《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安排在春季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现在大多数植物的繁殖在春季,例如“速生杨”的繁殖是近几年林业扦插繁殖最多的方法,一般在春季,我校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苗圃,把学生带到这种场地,帮助林农进行扦插,既学习到了无性繁殖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能力。《种子的萌发》的教学内容原来安排在春季较早的季节,学生做实验时,受温度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并且与农时不相符。我把这一课安排在春夏相交的时节,这是正是种大豆、玉米、棉花的季节,从田间播种到种子萌发,学生能观察到全部的过程,当5-7天后在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时,双子叶的大豆、棉花;单子叶的玉米、高粱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在讲解大豆、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遵循新课标精神,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引领我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利用好特有的教学资源,躬身实践,培养兴趣,缔造探索研究型“小科学家”
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我校在平原地区,学生对于石头的认识较少。在教学中,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四年级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个单元时,正是冬季(12月5日左右), 学生家都点上了取暖的火炉,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完整个单元之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利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探究活动,四年级共有71名学生,在两天的时间里,每人烧制2—3块石灰。并且下发了研究表格
岩石名称
采集地点
放入火炉时间
取出时间
取出时的颜色
结论: 的岩石能烧制成石灰
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家长的引导帮助下,一块块小石灰带到了学校的课堂上,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选出那些白色的小石块集中在一起,教师用准备好的水浇在上面,一会儿,学生的“作品”上冒出一股股白烟,接着焚成一堆白色的粉末,学生被这一景象惊呆了,眼睛里迸发出好奇的目光。这是一种亲身体验过程,学生从体验中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懂得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从不断的实践中得来。
这种教学资源是城市的学生所不能做到的,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我校,就有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我们搞好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自己动手,丰“仪”足“实”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科学探究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科学探究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科学探究教学的开设率。例如,“水火箭”的制作发射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2005年10月当我国独立研制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传到校园,学生热爱科学的积极性日渐高涨,科技小组就提出自己制作“水火箭” 的想法。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经过一个月的不断探索,成功制作出上升16米高的“水火箭”在全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县、市电视台相继报道了这个消息;2006年4月山东卫视到我校采访,并在山东卫视报道了我校的这种做法,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件学具被应用于《反冲》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之后,我校又制作了“热辐射演示器”在山东省优质课中使用,得到专家的好评;“热胀冷缩演示器”“小喷泉”“会”在解决热学单元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具、学具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当前因课程改革教具不足的现状,为我校的科学教学增添了活力,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
总之,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城乡结合部实际,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不仅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城乡结合部科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而且解决了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